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被人称之为“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其毕生的事业。他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文学理论》是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从总体上对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他所阐释的文学史观主张将回归“文学性”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要...  相似文献   

2.
韦勒克根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提出文学分类研究的“三分法”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 ,这种分类法表现出了局限性和不合时宜性 ,而经验研究、批评和撰史的“新三分法” ,在文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表现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概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到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这段时间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它直接地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相联系,是“革命文学”论争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具体反映和实践。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克兴等人与太阳社成员钱杏邨、蒋光慈等人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倾向。其中,钱杏邨的文学批评活动最努力。钱杏邨写下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两卷和《文艺批评集》一册,译介、研究外国文学的《力的文艺》一册,使他成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将。  相似文献   

4.
新批评是一种属于自律论范畴的文学批评模式,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它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并以此咎病它不能或不宜作历时分析,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 S艾略特在其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就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及对文学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提出了“外部权威”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学史理论,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的双重意义与“人性”阐释的困惑李明生50多年前,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曾表示,为了更有效地对文学作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有必要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分。韦勒克和沃伦进...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关于“理论”与“历史”的关系有诸多探讨.论者都意识到以往那种“理论”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存在着问题,都试图为今日“文学理论”寻找一条突破困境的可行之路.走向历史,使理论“历史化”;回到历史语境,进行语境化研究——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历史化、语境化呢?走向历史的文学理论还是不是理论?其与文学史研究有何区别?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雷纳·韦勒克(R·Welleck)是当代驰名欧美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比较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渊博学者。论基本立场,他属于“新批评”(指英、美“新批评”.下同)的“耶鲁学派”,但是与该学派的其他批评家相比,韦氏在批评(特别是后期批评)实践中较少囿于一家之见,而能以宏观、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他主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有区别又有联系.他的批评著述,往往既含文学理论,也有批评史,还有对于批评的批评.其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心雕龙》是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需要而写成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一套严格而周密的主张,以使文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他又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的经验,在书中对文学上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包含着不少超越前人的见解,成为我国第—部自具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的进程。因此,研究和正确地估价《文心雕龙》,就成为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正确地估价《文心雕龙》,我们必须首先着限于这部书的阶级实质。联系它的时代的——阶级的背景,具体地考察它把文学引导到什么道路上去——为什么阶级服务和产生什么作用。我们固然应该珍视刘勰在探讨文学内部规律等问题方面的历史贡献,也不应该  相似文献   

11.
多萝西·格林是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格林在70年代感受到文学面临深刻危机,指出危机的根源是科学至上与理论化:她认为,科学主义(科学方法和科学语言)窒息了鲜活的文学,以后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理论崇尚颠覆,因此把文学批评带入绝境。格林认为文学的真正出路在于关注文学本身,就澳大利亚而言,澳文学的出路在于回归西方的人文主义批评传统,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维度。格林的许多批评观点在文学理论退热后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进行文学语篇研究有多种标签,如认知批评、认知文学理论、认知文学批评等。本文采用的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一术语。文章首先试图回答“什么是认知”以及“什么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两个问题,然后探讨了文学认知研究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不同于文学阅读和文学理论,它是二者的中介环节.新时期以来的批评出现了向阅读和理论倾斜的两种运动态势,文学批评在当代的许多困境均与此相关.而理解这种状况的成因及实质,使批评在这双重运动中保持对话和开放,是文学批评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接地性"问题,是针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空泛化这一话语症候而提出的。民族文学批评空泛化主要表现为:一、理论与文学文本的错位;二、文学批评的泛文化性与文学审美特性的错位。现象批评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接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重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前提或基础,避免使这一本土话语流于纯粹的公式化或口号化,亦契合"理论之后"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诸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相似文献   

18.
以前,英美女权主义批评家对文学理论大都不感兴趣,甚至抱敌视态度,她们常常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绝望而又抽象的“男性活动”。然而,这种态度目前正在开始改变,20世纪80年代无疑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领域理论反思的突破。在这里,我打算考察一下那些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功能和目的作出进一步女权主义反思的先驱者。基于此,我集中选择了在我看来可以代表英美女权主义批评的三位批评家的理论著作,这三位批评家是:安耐特·克劳蒂妮,伊莱思·肖沃尔特和迈娜·杰海伦。 安耐特·克劳蒂妮 安耐特·克劳蒂妮的《关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定义的几点说明》是女权主义批评家中最早打破理论沉闷局面的论文之一,它最早刊登在1975年的《批评探究》杂志上。文章一开始就表明了她的新观点:“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系统地阐释女权主义批评概念的确切定义”。克劳蒂妮在对各种女权主义批评定义作一番简要评述之后,提出了主要问题:应该把妇女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来研究。在说明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妇女文学有点不同凡响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同时,克劳蒂妮忧心忡忡地说,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过早地下关于妇女自然属性的结论,抑或围绕着“妇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对价值”而争论不休。克劳蒂妮认为,“女权主义批评的长久任  相似文献   

19.
文学编辑批评虽然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形成一种比较独立的批评现象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文学编辑批评可以沟通作家、作品、读者、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和读者的各方面要求,引导新的文学潮流和趋势,更新文学理论和批评模式,促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繁荣我们的文学事业。文学编辑批评还有待进一步引起文坛的关注,以真正提高它的水平,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是最适合研究本土华文文学的国家。从对方修、王润华、杨松年等人的评论作品的评论中 ,可看出新华文学评论与研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它是世界华文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理论批评力量。它在探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马华文学的关系、中国作家对新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史编写和作家个案、新马华文学不同阶段的文体研究及文学史资料整理方面 ,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该国缺乏对文学基础理论与美学探讨的著作 ,尤其是在重写马华文学史方面 ,不似马华文学界有锐敏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