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用“文化认同”来描写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关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因而文字与文化的认同,实际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汉字是在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法”就是从文化的视觉,客观、准确、历史地释读每个字的文化镜象,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绘文字产生发展的轨迹。因而“文化认同法”应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方法。由于文化认同法有主观客观、历史非历史之别,故文字学中出现了一字数解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南方,各民族也加强了与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江汉地区“蛮”汉民族关系的发展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 提及蛮族,必定会使人想起古代“四夷”之说,即“蛮、夷、戎、狄”的概念。最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曾有商代征夷方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礼记》  相似文献   

4.
岳麓版蒙书用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蒙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字反应了汉民族人民表情达意的基本信息.我们对岳麓版14部蒙书的用字的字次、字种、流向等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对其与古今汉语常用字的关系做了概要的阐速,并进而提出了"古今惯用字"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老子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老子的“道”论、“无为”论、辩证论、神仙论都积淀在汉民族的心灵上。  相似文献   

6.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无论是杜甫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还是一部杜集何以会对世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与杜甫接受了《论语》的精神要义有关。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论语》,在塑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杜甫对《论语》中的精神要义不只是一般思想上的继承,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而有了让人感动至今的“诗圣”杜甫,有了一部熠熠生辉传诵千载的杜诗。  相似文献   

7.
微笑是人类独特和微妙的一种面部表情,是人类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一样烙有民族文化的印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中“微笑” 的规则也不相同.本文从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微笑”在俄汉民族文化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会意字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体现汉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会意字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观、审美观以及形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汉民族是一个有着十分久远而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国与汉民族曾经远远走在了人类其他国家与民族前列。由此亦铸就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民族的一种近乎集体无意识的自我中心的“天朝心态”,而且此一民族心态既凝固又普遍。本文截取汉语在长期与其他语言交流中吸收外来词时所表现出来的力拒音译、力主意译以及不得已而音译尚不忘“汉化”其词的现象,作一文化心态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稷"字保存了古代先民发现、发明种植谷物的历史信息."稷"字的初义应是一个侍弄禾谷的人,以后又被先民敬崇为神."后稷"作为华夏民族祭祀的神,其文化内涵已沉淀在汉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它们都源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示”部字的语义,来挖掘上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3.
大同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于亲属称谓词前可表单数意义,本文描述了这种现象,并从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这种用法主要是受汉民族传统文化中“谦卑亲疏”、“尊人抑己”思想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团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能够位留学生真正理解汉民族某些话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因素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汉民族的这种文化因素是深深蕴藏在汉民族的语言之中的,它通过问候语、称谓词、成语典故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陈寅恪先生读了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之后,评价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此语提出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文化的路径,在方法学上对于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从文体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也不妨说,“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16.
从汉字异构看古代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由于其造字的直观具体性与表词的义理概括性,其形体结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或不变,从不同侧面昭示着古初民的观念与心态。因此,在研究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征之以汉字异体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捕捉到那些流动不居的上古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玉"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发展到现在,玉字汇和以玉为根的词与词组已形成庞大的玉族字词.文章从字、词以及修辞角度考察和分析了玉的语言现象,并从汉民族传统玉雕业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角度详细阐释了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兰庆晖 《社区》2009,(18):43-45
中国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喝出了文化,喝出了传统。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又可写一部对外交流史,还可写一部饮食史。  相似文献   

19.
“萨葛”,又称为“薛葛”、“索葛”,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在唐末 ,最初是沙陀三部落之中由粟特人所组成的一个部落 ,五代时期则演变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索葛府”,并在后唐以后逐渐消失。在这一过程中 ,粟特人逐渐沙陀化 ,并最终消失在沙陀人之中。五代后期 ,随着沙陀民族同汉民族的融合 ,这支粟特人也逐渐消失在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疆哈萨克“民考汉”青年亚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民考汉”青年群体亚文化是在本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不止汉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文化隔离机制;能通过汉语打开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与本民族主导性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故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适应性又有冲突。这一群体的总的弱点是母语水平不高,这妨碍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