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表变形(主要包括地裂缝和地面塌陷)是煤矿开采后容易引发的常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矿区现有地表变形状况的基础上,对矿区继续采煤后可能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依据矿区的开采方法和经验数据,定性分析可能导致地表变形的情况;另一方面使用具体的计算公式,定量计算出矿区地表变形的程度和延续时间,从而确定地表变形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矿区提前防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可对地表建(构)筑物产生损坏,地下开挖地表移动变形分析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利用概率积分法推导出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数学模型,分析山区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性,利用该数学模型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自然坡坡角不同时,最大水平拉伸变形不同,随着坡度的增加,最大水平拉伸变形减小;在靠近山脚处水平变形较大,水平移动系数对地表的水平变形影响显著。该数学模型可很好地分析山区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为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地下煤炭资源被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使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破坏,通过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对东曲矿14402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数据的分析,求得边界移动角,进而运用到解决开采沉陷问题中去。  相似文献   

4.
15#煤层采空区上覆3#煤层处于弯曲下层带的中部,裂隙高度未达到3#煤层,3#煤层基本保持相对完整,即15#煤层采空区不会对3#煤开采的顶板、瓦斯及水产生影响,在3#煤开采的过程中要防止小型构造发育的地段发生顶板冒落、瓦斯涌出以及周边采空区涌出水等事故。  相似文献   

5.
煤炭开采不仅会污染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而且由于开采沉陷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复垦能有效恢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恢复生态环境。因此,应尽量减轻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和地表破坏的影响,根据各个矿区的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采矿方法和工艺来防治和控制开采沉陷,并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的复垦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晋永泰煤矿矿井3#煤层残采区域外边角煤柱开采条件分析,得出结论:该矿3#煤残采区外边角煤柱为巷道式开采,3#煤掘进开采工作面顶板充水水源主要为其上部二叠系碎屑岩类砂岩裂隙含水层及大气降水通过顶板岩层裂隙和导水裂隙涌入工作面。3#煤开采的回风流从主斜井开口处混入矿井进风流,与主斜井进风流所流经巷道、工作面存在串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鑫基煤矿奥灰水防治措施的探讨,得出结论:该矿井田总体构造类型属简单偏中等类型。在首采区进行了12km2的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查明了勘探区内陷落柱、落差大于或等于3m的断层等地质构造,控制勘探区内2#、15#煤层埋藏深度及起伏形态,编制了基本等高距为5m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深度误差不大于2%。正常情况下开采2号煤层不会发生突水危险,开采15号煤层时有发生突水危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晋普山煤矿 9# 煤层 90 10 1工作面顺槽超前支承压力显现规律、顺槽顶低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规律和采场支柱载荷进行的系统观测与分析 ,得出该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为回采面支架选择、超前支护方式与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为晋普山煤矿 9# 煤层合理设计及进一步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的问题,从木瓜煤矿具体地质条件出发,采用理论研究、计算机数值计算分析、现场实测等综合分析方法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内错式巷道布置情况下的巷道支护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巷道支护技术方案及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改善了巷道的维护状况,保证了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的安全可靠,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矿沉陷补偿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矿开采沉陷补偿以往传统的做法是专家评估的方法。把现代数学方法与煤矿沉陷补偿评估相结合提出新的模式,将BP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煤矿开采沉陷补偿评估预测中,在与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后,指出了用神经网络进行煤矿沉陷补偿预测的可行性和优势,讨论了网络的结构设计、学习算法,以及运用实例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前属于乡镇煤矿,4#煤层厚度1.7米,为中厚煤层。根据4#煤层基本生产条件,文章对工作面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主要配套设备、工作面产能、工作面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设备初步的选型,确定该矿井开采斜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回坡底煤矿位于郭庄泉域的南部边界处,下组煤太原组9、10、11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开采后一旦底板突水可能造成对郭庄泉域地下水资源的袭夺,另一方面可能造成重大淹矿事故。本文通过对回坡底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为下组煤开采的可行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中小煤矿土地塌陷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阳城县煤矿区中小煤矿土地塌限数量、类型、程度以及塌陷破坏特征的调查,分析了造成土地塌陷的原因,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中小煤矿在采煤过程中造成土地塌陷与上覆岩性、地层构造、地形地貌、煤层开采条件、采煤与顶板管理方法的关系,以及土地塌陷规律,为综合治理土地塌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西阳泉固庄煤矿丈八平峒15#煤层部分巷道变形破损。通过现场观测和分析研究,找出了原因,并运用锚索支护机理解决了巷道维修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煤塌陷区是地下煤层被开采后地表塌陷而形成的洼地区域景观。关于塌陷区的利用方式,积水深度是关键。通过对芦岭煤矿各采区的塌陷区调查研究,提出了塌陷区的利用方式和途径。由于塌陷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利用方式也具有差异,制定各煤矿塌陷区的合理利用方案应综合考虑诸因素的影响。淮北地区各煤矿塌陷区的地理环境与芦岭煤矿相似,开发利用方面也具有相似性。栗煤塌陷区的利用要坚持环境、资源、生态统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是21世纪战略能源和资源的重要基地.然而,因其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地震、岩爆等地质灾害频发,地下资源开采问题突出,沿线建设过程中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问题愈加显著.NPR新材料的研发,突破了锚索拉伸大变形、滑坡监测、巷道支护等的技术约束,避免了由于岩土体大变形而导致锚索断裂、失效现象,研制了具有恒阻、大变形、抗冲击、吸能等显著特性的NPR锚索,取得了岩石力学理论和岩土工程大变形灾害控制的重要突破.基于NPR锚索的牛顿力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滑坡监测手段,目前已成功预报多次滑坡事故;基于双体灾变力学理论,牛顿力监测方法非常有希望在地震预报监测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基于NPR锚索支护、聚能爆破等技术的110工法N00工法,突破了传统采煤方法和技术的约束,已在国内煤矿广泛应用和推广,大幅降低了吨煤成本,提高了煤炭回收率,提高了企业效益,改善了地表开采沉陷.因此,上述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神农煤矿矿井采动裂隙带分析及涌水量预算,得出结论:该矿矿井现主采15#煤层,煤矿的生产能力为60万t/a。矿井正常涌水量取2400m3/d,最大涌水量取3000m3/d。  相似文献   

18.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广州地铁三号线某盾构区间的两条水平平行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两条盾构隧道开挖面距离、注浆压力的大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人行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实测地表沉降超出预计沉降量,利用三维有限元对该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计算模拟,通过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该隧道的地表沉降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今后类似工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种地表植被类型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短波地表反照率产品进行验证,并评估了雪对不同类型地表的反照率产品的影响。选取了19个AmeriFLUX站点的实测反照率数据对2005年的MODIS短波反照率数据进行验证,站点涉及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湿地、灌木林和农田6种植被覆盖类型。结果显示受雪的影响时,每种植被类型的反照率产品质量都有所下降,其中常绿针叶林受影响最大,其反演误差、均方根误差、标准差从0.002 3、0.023 0、0.011 4增至0.0825、0.108 5、0.086 6。综合所有数据,受雪的影响总的反演误差绝对值从0.020 6增至0.035 5,均方根误差从0.057 2增至0.121 7,标准差从0.053 9增至0.187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