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律发展是一个非线型的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和其他社会因素之间隐含一种互动与制约的关系。因之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法律发展的进程。而新度经济学代表代表人物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分析工具 ,特别是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法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国家地位问题、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长浩 《齐鲁学刊》2020,(6):119-131
我国慈善信托法律制度并非是对于域外规定的直接"搬运",而是在吸取其制度经验基础上的有意创新。一方面,我国慈善信托借鉴英国慈善信托对日本公益信托的比较优势,降低信托设立环节的"显性"和"隐性"成本,以解决公益信托"激励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英国慈善信托制度加以"扬弃",通过激励委托人参与信托内部监督和治理、监管机构回归外部监管本位,以克服其"监管不力"的问题,对"激励不足"和"监管不力"的克服是我国从公益信托到慈善信托制度变迁的核心逻辑。我国慈善信托制度的完善路径应注重发挥制度优势,针对相关规章和实践中存在的规则缺位、权力越位和制度虚位三类问题,应秉持《慈善法》所彰显的制度理念,以体系化思维予以纠正或协调,包括完善委托人会议制度和信托监察人设置规则,充分保障委托人的信托内部监督权利,落实备案前公益性审查制度,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加强监管协作。  相似文献   

3.
夏扬 《学术研究》2007,(2):24-28
进入近代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受到外国法律制度与意识的持续影响,封建政府在公产的管理上也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产权管理制度,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做法,代表着一种法律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士梅 《江汉论坛》2006,(12):16-19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多维建设与发展。本文以制度与制度变迁为切入点,从其对构建经济和谐的理论、实践、现代意义角度出发,分析制度与制度变迁对构建经济和谐的重要意义,并阐明当前我国在构建经济和谐过程中对制度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将制度变迁理论用于中国法律转型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尝试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中国法律转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法治的启示有:首先,国家在法律制度变迁过程充当主导性角色是不具有成本收益优势的。因此,法律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国家只能是辅导性力量。其次,法律制度变迁不可能进行跳跃性地发展,只有满足周期性和阶段性变迁才可能获得成功。最后,法律制度变迁走不出停滞阶段往往都是由于利益集团的垄断。因此,只有存在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才能造就各种利益集团,形成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从而避免法律制度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经济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其制度变迁有其内在和外在逻辑。由于实行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全面以移植的自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的作用,政府退出经济交易,使得俄罗斯移植的正式制度与持续的非正式制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相容,这是造成俄罗斯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其变迁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制度的变革、产业民主立法的兴起、公司社会化浪潮等.从其变迁的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化、参与目标的改变、参与主体的变化、参与领域的变化.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制度的变迁将遵循一定的变迁规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的制度变迁程度差异,制度变迁程度受所在地区现有制度环境、制度变迁成本的制约。所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为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培育相应的制度环境,减少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丧服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其它法系的独特性特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中西法律文化开始不断地冲突和融合,中国传统法律开始逐步近代化。清末变法修律,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作为传统法律重要内容的丧服制度也经过了一个由修改到逐步废弃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永佃制是一种重要的地权制度,与此有关的史学研究、经济分析、法律研究等一直是较为热烈话题;它是租田制一种发展形式和新阶段;永佃制完全由中国社会习俗内在发展的结果;永佃包括了“永佃”“一田两主”、“一田三主”三个阶段,其间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较大的变化。永佃制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经济繁荣至少需要一个适度的法制基础架构,其核心作用是保护财产及合同权利,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因此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财富以及经济增长具有相当的贡献作用。而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中法律系统评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衡量法律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依据。因此,我们不但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得知法制建设与物质进步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对促进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国内资源禀赋极其匮乏的国家,经过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对其经济安全的脆弱性有了直接的体验,也更加认识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本非常注重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来防止、排除和化解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虽然日本没有单独的、明确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但其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法律的内容都分布在经济法的各个领域。从日本的国情出发,我们着重选取和日本国家经济安全联系密切的能源、金融、农业、反垄断等领域进行研究,首先整理出每个领域的经济安全法律框架,然后对每个领域中和国家经济安全直接关联的问题做重点论述,如粮食储备、能源储备、金融管制等内容,最后给出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进行简略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土地制度变迁的描述性模型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和解释,最后是主要结论及其对未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具体反映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三大领域内,是量的增长与质的转变的统一。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时,我们尤其应当重视近年来国际贸易、投资、金融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新变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生的巨大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干部任用制度进行 经济学分析认为,《干部任用条例》是顺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是“三 个代表”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并指出它的实行对我 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建  余晓莉 《学术研究》2006,(10):71-76
2006年7月中国正式实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分析,指出风险池理论没有说明为什么责任保险是整个交通事故责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强制实施责任保险;效率提升理论解决了责任保险是交通事故责任体系有机构成部分的问题,但依然没有说明为什么需要强制实施;责任保险的非凸性及其决定的投保动力不足说明了强制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不能无差异地将全部责任保险都强制实施。基于上述经济分析的逻辑,文章最后分析了强制责任保险的基本模式和一些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王王夫之通过对历代有关法制的评判以及吸收时代新的法制元素,形成了他既传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具有近代因素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环相为治”(的政治改革构想和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成受裁”的法治社会理想,从制度层面对如何有效监督君主权力的进行探索:在对待严刑峻法、肉刑等问题上,王夫之的态度与正统的儒家别然有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现的是一种轻刑化的刑法思想:提出了“严以治吏”和“刑尤详于贵”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冲击是显见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语境,法律必然做出回应.经济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与法律是互动的,但二者属性上存在不同:经济的全球化关注的是国家利益,在这里效率是基本的思考;而法律的全球化关注的是国家主权,在这里国家主权是价值判断的唯一依据.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法律的全球化发展,但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对国内法律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国内法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也在所难免,这种回应注定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铺陈传统上各种操作法律的方法、并扼要加以反省批判,然后转而探讨三十年来大为兴盛的法律经济分析之法律方法.本文最后指出,法律经济分析是一种"没有(既有)法律"的法学,所以其法律方法论也就不会是要解释既有法律,而是设立一个社会目的--经济效率之后,在不同的法领域中追求此目标.吾人仅能就它至少的确还是"指导法官如何达到判决的方法"这一个角度下,勉强称为一种"法律方法",但它显然已非传统上欲操作既有法律的"法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