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吕红亮 《中国藏学》2023,(3):1-9+209
在全球史前考古学中,青藏高原无疑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单元,“青藏高原史前考古”也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取得惊人进展。文章依据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拓殖青藏高原、续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青藏高原东部的粟作猎人、早期金属时代的定居点和墓葬等重大问题做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16万年前,而且可能通过不止一条路线;至少从距今10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就被狩猎采集者长期占据;从距今3000年前开始,随着大麦和牦牛的驯化,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加,牧业大规模扩展到高原边缘,青藏高原出现了长距离贸易网络、巨型定居点和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起步于青藏高原藏羌民族建筑研究,经历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丰富和完善,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拓展成为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建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历史维度的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问题,现当代维度的规划设计理论与城乡建设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维度的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问题,逐步成为其3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概念探讨为基础,梳理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其与建筑学、藏学等学科关系,总结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学科价值和研究方向。意在探索以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为典型对象,以青藏高原地域传统建筑理论体系现代化为目的,以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建筑研究的特色学科领域和典型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和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选择。在此基础上从显示性指标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并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为切入点,以法治化为视角,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法律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法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遗存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不仅不是人类最初的起源地之一,相反却是世界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占据的土地.最早的人类迁徙到青藏高原的路线及生存环境如何,作者提出可以用高原考古学的体系新辟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西藏高原的史前考古学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意见也较为分歧,成为近年亚洲考古研究的热区.概括而言,目前争论焦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何时拓殖青藏高原”?“人类何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最早的农业证据”.本文尝试对最近的研究做出评论性回应.为了更好理解人类在青藏高原早期活动历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提倡谨慎或有限定地使用“青藏高原”这个地理概念,并重视考古遗存背景的重要性,且应当在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更细致的田野工作.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高寒干旱,空气稀薄,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后,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青藏高原虽然土地辽阔,但高寒、干旱、缺氧,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态链[1]极易受人类干扰,产生崩溃性失衡.这一巨大区域中少量人口的经济活动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高原本身的范围,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扩散至整个黄河和长江流域,进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越了青藏高原本身的范围,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态利益,这一特性决定青藏高原的开发必须树立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 ,并对当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格局,为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区域坐标,试图用新的视角揭示教育发展的过程因素和实现条件,进而形成分析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这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教育的四大区域性特征,旨在为实现青藏高原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研究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0.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5):15-27,98-100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最显著标志史称嘉绒十八王国。象雄王国的空间地理范围,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然而有一条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无论象雄王朝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多么漫长,无论象雄王朝涉及的疆域有多广变化有多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象雄王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始终在青藏高原,其历史舞剧的影响力时而远及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的广泛地区,时而远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今天的藏东嘉绒地区、岷江上游,乃至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仍然有不少远古象雄文化的印记。一句话,象雄文化最能反映藏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欧美藏学界关于“西藏问题”的叙事主题,似乎都对藏汉文明之历史性质注视不够①.亚洲腹地“三原文明”的融合,构筑了中国藏汉文明的共同根基;植根于藏汉文明共同体的西藏共享性发展理路,从来就不是主观人为的“预设”,而是客观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格萨尔》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湟水流域,属于农牧两种生产方式过渡的地带。明清时期在此交界之处陆续设置了一些营堡以资防御,从而形成了以诸营堡为依托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又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这里民族政策变化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湟水流域民族政策的变化对这里市场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明廷针对湟水流域周围蒙、番杂处的格局,实行的羁番御蒙的民族政策,结果在该流域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其他营堡为依托的环形状的市场网络。时至清代,清廷转而实行的护蒙御番的政策,则使这里形成了以西宁、丹噶尔为中心,以分布于两城以南以诸营堡为依托的次一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国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如何建构族群认同感的问题倍受关注。本研究采用日记与文件分析法、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剖析影响藏族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的国家政策情境、社区情境与学校情境。研究发现,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存在两种张力:一是国家和学校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而指定的族群认同感,二是学生通过藏族文化符号再现而声称的族群认同感。国家和学校期望学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框架下建构族群认同感,以便实现其政治与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政府实施的"牧民集中定居"政策,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藏族地区刑事冲突解决中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刑事法价值的时代内涵、刑事法的法律特性以及刑事法基本原则来看,恢复性司法与刑事法的基本理念不矛盾。从我国藏族习惯法的内容来看,其中蕴含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精神;在现阶段,我国藏族社会属于机械社会,而且藏族习惯法具有宗教性,这为恢复性司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而,在我国藏族地区建立恢复性司法,不仅有利于刑事冲突的终局性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它为国家刑事制定法整合藏族习惯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习风格研究表明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产生重要影响。内地西藏班校作为国家提出教育援藏政策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行藏族学生到内地集中学习的办法,而这种集中异地办学的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产生影响。本文结合一次关于在三所内地西藏班校高中学生的文化生活的适应性问卷调查,分析了对于学生学习风格影响的一些因素并简单论述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死等人生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很大。它能解决的不是社会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补偿、整合和世俗干预等机制来解决个体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