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晋秋 《学术论坛》2012,35(9):153-158
文化与意识形态首先具有本质的不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附加在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内容,而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被赋予了特定阶级意志的思想或精神体系的形式。其次,文化的意识形态化表明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负载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的一系列操控,文化内容被赋予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一种具体的解读方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本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融通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人们在理解上的偏颇和不足,试图以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重新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意识,依次形成自然性意识、社会性意识和自我性意识。只有社会性意识才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张力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将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状况并延续至今,与早期经典著作翻译上发生的误译有关。多年来,文学理论上讲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实指的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这可以从译文的前后对照中得到证明。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是两个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不应混用。从唯物史观考察,只能说文学是一种可以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这一点,从西方文论史资料和国外文学理论教材中也可以分析出来。只有恢复文学本质是审美意识形式的界定,才能真正焕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最早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译介到中国的是陈溥贤和李大钊。由于他们都以日本学者河上肇所译用的“意识形态”一词作为依据,所以,事实上都是以“意识形态”一词来指称今天所说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如今通常认为与“意识形态”意义大致相当的另一个术语“观念(的)形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那里,却是被当作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概念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换言之,在“五四”以后一段时期,“意识形态”一词所指的是“社会意识形式”,而“观念(的)形态”一词往往指的是“上层建筑”。这是汉语语境中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最初源头。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研究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阐明社会科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需要厘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澄明意识形态有无科学和科学之分。任何意识本质上都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领域中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以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它主要有两点特征:首先,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自觉反映,这一点有别于不系统的自发反映的社会心理;其次,它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一点有别于非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肯定意识形态的实质是对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那么自然就会引出这么一个问题:这种…  相似文献   

7.
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意识基本功能的重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所不应被误解的领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的辩证要求和正确态度,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及理论意识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昊 《兰州学刊》2014,(1):149-156
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意识是由国家意识形态、民间社会意识和知识阶层意识所组成。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意识结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意识产出的重心下移;主流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局面不再;不同社会意识的碎片化、激荡化等。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不但直接带来了诸多现实社会问题,更对政权合法性和政治稳定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应对之举必须建立在对社会意识变化清晰透彻的认识之上,也需要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效果做具体化的描述。文章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形态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艺术趣味是社会意识的反映.改革开放之初,流行音乐异军突起,风靡天下,一方面,它打破了此前艺术表达情感的简单化、模式化和虚假化,受到热捧;另一方面,它又有"腐蚀意志"的一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受到批判.围绕流行音乐的论争,关系到历史转轨时期对文艺的功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调整,而这一理论认识,正是当年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现实所促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文艺本性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要义及主要问题在于:要不要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要坚持怎样的意识形态性、怎样科学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不讲求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还有一些学者虽然主张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性,但却使用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字面说法,因而表里不统一,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话语群体中的"形似表述",也不能切实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社会意识形式论"的主张才是对文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坚持。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除了要关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那些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这方面,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一是社会中那些精英.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何为贫困、贫困归因、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及主要责任者,叙述了精英对贫困问题认知状况的经验调查结果;进而又参照德·斯旺关于"社会意识"的界定,简要考评了精英的"社会意识"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阐述了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说明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及实现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化的具体途径 ,只有这样 ,才能维护社会科学的应有学术地位 ,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先进文化"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属性.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反映,而且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想性反映,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存在的观念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是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目的性思想.从发展趋势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面向未来";从价值目标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双向影响和制约,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它与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但我国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是强调社会存在直接决定意识形态,没有从社会意识内部深入阐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论证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8.
绪论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是通过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就是人的意识。就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领域来讲,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人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论争,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文艺的本性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意识形式;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还是文化哲学;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特定社会性质的还是普泛的;是以审美性包容意识形态性还是以意识形态性支撑着审美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时,是"意识形态说"更有利还是"社会意识形式说"更有利.  相似文献   

20.
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又有超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性。文艺应该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共同融铸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个体被召唤为主体后,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活经验的集合体,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意识形式(纯知识体系)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但它是特定历史内容相对于社会意识形式的“异化”人反映的观念体系,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进行屈从心理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意识形态具有蒙蔽性;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创作者的显意识层次,其无意识只有通过“症状阅读”(阿尔都塞语)才能获得。作为文艺批评家,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熏陶出来的文化人,他挣扎于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的网络中,又必须超脱这种罗网的羁绊。他不仅要全面阐释文艺文本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显意识层次,更应深入文本无意识层面的揭示;他不仅要解释文艺文本生成的特定历史因素,更应该打破文艺文本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结构的框范,发现文艺文本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