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法国大革命在苏联有久远的传统。从50年代末开始,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研究在许多国家有了蓬勃的发展。学术界发现了很多实际材料,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一些解释法国大革命事件的传统论点产生了怀疑。对过时的评价重新研究、摒弃教条主义模式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了。为了就苏联史学界深入发展法国大革命研究的途径交换意见,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研究所于1988年11月举行了一次有全国各地30位史学专家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问题涉及雅各宾专政的主要问题。苏联史学家传统上对这一革命时期很感兴趣。从20年代起,苏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特点就是雅各宾中心论,这一观点一直保留到近几十年。苏联史学家认为,雅各宾专政是革命民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学术史上、在儒学的发展史中,文中子王通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于文中子的研究,相对其他儒家学者来说一直比较薄弱,亦存在着一些疑团和迷雾,当代的文中子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起色。在对这位大儒深入研究之前,展望一下文中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即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邻日本即属于此东亚文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有关日本人及日本文字的起源问题1 ,亦均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 ,在日本即有“天孙降临”的典故 ,中国则有“徐福东渡”之传说 ,中日之间更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但迄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 ,从严密的科学角度考察 ,此类记载与传说有些是难以凭信的。至于日本人究竟起源如何 ?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会会长 金冲及 :六十年前 ,亲身经历辛亥革命的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林伯渠同志 ,曾经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生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老这些话说得十分中肯。如果说“这并不足怪”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 :辛亥革命这样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这一点上 ,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强调的也…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由苏联最高科研机构苏联科学院进行总协调的.苏联科学院和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承担主要的理论研究工作.党的科研机构(如马列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院)和以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也进行着非常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和苏联的学者大力开展系统论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左右,美国一些自然科学家积极提倡系统论,随后一些社会科学家也参加这项研究.从六十年代起,苏联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研究系统论,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论著,创办了《系统研究年鉴》.目前,系统论在苏联已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广泛传播,大家都在探讨"系统分析"、"系统方法",形成了一个"系统运动",出现了研究系统论的热潮.现将苏联学术界研究系统论的一些情况,扼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苏联哲学界研究辩证逻辑的兴趣日益增长,举行了一些专门会议,出版了许多专题著作,探讨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现综合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以前,超密物质被认为是超过核密度不大的物质,其密度大约为10~(14)—10~(15)克/立方厘米。那时还没有任何理论来描述密度大于10~(15)克/立方厘米的物质。由于基本粒子理论的迅猛发展,现在在超密度物质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有可能预言能量相当于10~(19)千兆电子伏、密度大约10~(94)克/立方厘米的那种超密物质的属性。现代基本粒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有希望定性地描述密度几乎超过核密度80个数量级的那种物质。根据热宇宙理论,在宇宙演化极早阶段,物质正是由这种能量的粒子组成的。因此,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可能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绳认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要充分论证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充分论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性;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一定要把中国近代社会作为重要的历史背景,党史研究必须要注意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他提出要以现代化为线索来编写建国前历史的新框架,要重视对中间势力的研究;提出了可资利用的党史研究的方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研究的新论断,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苏联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把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苏联社会学是由一般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社会学(又称具体社会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的。应用社会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现实,即研究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二十年来,苏联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领域十分广阔,现在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其规模今天已可与美国相匹敌。苏联学术界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评价很高,他们认为,“社会学家的结论和建议应当成为党和国家机关以及我国全体劳动人民工作中的实际指南。”  相似文献   

11.
苏联历史学家马克西姆·巴甫洛维奇·基姆被苏联史学界称为研究“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的权威”①,于1979年3月晋升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写的著作约三百部(篇)②。按其数量来说,超过一些老资格的苏联历史学家。他可算是一位多产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研究的开端自1966年底至1967年初在里沃夫市举行第一次科学学座谈会以来,苏联从事科学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新西伯利亚、明斯克、顿河罗斯托夫等三十几个城市都增  相似文献   

13.
教育社会学的形成苏联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对国民教育能做些什么》、《再论按民族划分学校事业》、《人民教师的贫困》、《论我们的学校》等著作中,从社会学角度对俄国革命前学校事业的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种种设想。列宁对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其使用的社会学统计方法,奠定了以后苏联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14.
对西欧各国和北美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发展及其过程从学术角度进行分析,这就是“西方研究”。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都从事这一研究,不过在苏联不称“西方研究”,而称“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研究”。苏联的西方研究始于1925年,以创建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研究所为其标志。该所的建立,改善了苏联领导层对美国情况的了解。该所第一任所长是F.A.波契坦,任职两年后,即1927年由叶甫盖尼·瓦尔加接替。作为所长瓦尔加通常受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学科,在苏联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五十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不断向深广发展,而且日益引起了苏联政府、科研机构、经济部门的普遍重视.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学长期来是在哲学范围内研究,没有分出专门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许多人的努力,已经明确了苏联这个国家的社会特征是,在社会主义或者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一方面存在着几乎完全陷于无政府状态的、被压榨的广大人民群众,另方面存在着占有无限权力和特权的统治集团。但是关于苏联社会的性质以及发展原则、统治集团的阶级本性、对外侵略的国内原因等问题,至今仍处于探索的阶段。斯威齐的《革命后的社会》一书是作者长年研究的成果,是说明上述问题的有力线索。  相似文献   

17.
据南朝鲜《东亚日报》报道,1988年南朝鲜各种学术机构大力开展对苏联东欧的研究。在汉城奥运会前后,南朝鲜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加强了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的交流。学术交流也十分频繁。延世大学东西问题研究院在1988年年初与匈牙利科学院达成了开展双边学术交流的协议,匈牙利于1988年4月末在布达佩斯首次举行由南朝鲜和匈牙利学者共同参加的双边学术会议。南朝鲜派出12名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匈牙利有20多名学者参加。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南朝鲜及匈牙利的经济合作”。廷世大学东西问题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苏联的美国学是比较年轻的,但却是历史科学的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史的著作为数寥寥。现在,关于美国的选题,每年出版的书籍论文却数以百计。只要指出斯特鲁科维所编的1945—1970年苏联出版的美国图书论文目录,几乎占了800页的篇幅,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苏联提出审美文化这个概念,大约是在30年以前。最早开始研究审美文化的是苏联科学院院士A.叶果罗夫和美学家B.K.斯卡捷尔希科夫。叶果罗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1959)一书中提到审美文化的概念时指出,研究审美文化主要是为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美的标准和原则”,“它(审美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理解和评价美,而且要求遵循美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实践活动”。B.斯卡捷尔希科夫在他的专著《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苏联审美文化发展理论问题》(1965)中,所持的也是  相似文献   

20.
俄国对唐诗的译介始于19世纪,1874年在彼得堡出版王勃《滕王阁序》的俄译本,(共10页,交通部印刷厂)。1880年В.Б.瓦西里耶夫(1818—1900)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中盛赞中国古诗的繁荣时,首先向俄国读者介绍唐代大诗人的名字,他写道:“如果我们知道并且高度评价普希金、莱蒙托夫、柯里佐夫的诗,那么中国在绵绵两千年里出现的象普希金等人那样的诗就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