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兰花的栽培     
叶子 《小康生活》1999,(4):22-22
兰花的栽培可分为播种法与分株法,下面介绍之。(一)播种法:兰花的种子可以随采随播。兰花的根必须与兰菌共生才能成活,所以播种时将种子播在母株盆面,利用母株的兰菌,进行发芽。种子一  相似文献   

2.
论著、论文有三种现象 :第一种是复述 ,将前人或当代人的论点或观点拾来 ,作者不加褒贬地说一通 ,实际是拾人牙慧 ;第二种是综合各家的 ,作者自称主编 ,但并无新的论点、论证方法与内容 ,实是变相的抄袭 ;第三种是论者有其与众不同的个人创见、个人论点。周建忠的专著《兰文化》就是一部有真知灼见的论著 ,不是人云亦云 ,也不是总编与汇集。《兰文化》共分 1 1章。从兰花栽种历史诸说评述 ,兰花家族的类型与特性 ,兰花的鉴赏与品评 ,到兰花的语义学折射 ,名人效应下的“兰意象”发微 ,再到“兰文学”系列产品赏鉴 ,历代绘兰名画欣赏 ,历代“…  相似文献   

3.
梁阁亭 《社区》2012,(14):47-47
见花赏花,无花自赏。花道即为心道。 花的芬芳世界中,兰花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者兼备。实配得上“君子”美名。“兰心蕙质出名门”,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以幽香著称。一茎一花者为兰。一茎多花者为蕙。兰花一直为人们所珍爱和崇尚,中国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无不为兰花之品格和迷人的魅力而倾倒,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视兰花为人格高洁之象征。古代文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相似文献   

4.
专有名词是指某个(些)个人、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专有名词的普通化是语义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是语义的扩展。英语专有名词的普通化可分为人名的普通化,地名的普通化以及其他一些专有名词的普通化。英语专有名词的普通化是借“转喻”和“换称”这二种方法得以实行的。在现代英语多种构词法中,转类法是很重要的一种,特别是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词类其特点:形象、生动、趣味,便于记忆,而且对理解和翻译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楚辞》中,“兰”字凡四十二见。揆诸诗义,复参古代典籍及现代中草药词典、《中同高等植物图鉴》等加以辨析,可考实为佩兰、泽兰、黄兰、马莲、兰花等五种。文中于每一种“兰”,除广征文献以为印证外,又描绘其形象,综述其特征,辨别其异名,指出其邻种、变种,并以拉丁文之学名固定之。  相似文献   

6.
情趣教育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孔子所说的“好之”、“乐之”指的是学生的求知欲的高涨 ,是情感的旺盛阶段。明确地说是以学为乐 ,欲停不行 ,这就是我国古代早期的情趣教育。一、情趣教育及其涵盖内容情趣教育包括两部分 :一是情感教学 ,二是提高学生对求知的趣味性教学。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 ,它的内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包括着人们极其多样的心理生活领域 ,这就是情感领域。情感教育即情…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专有名词与冠词在一定上下文中的连用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认为,一、应将已转化为普通名词的专有名词分条处理;二、专有名词与冠词在一定上下文中连用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当一定的上下文使专有名词表示“分指意义”时,(二)当描绘性定语表示专有名词的一时特点或状况时,(三)当我们需要表示某一专有名词及其特征等是“众所周知”这一含义时.  相似文献   

9.
兰花是中国古代诗画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自宋以来,兰花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相应产生了大量以兰花为题的题画诗。特别是那些遗民画家和失意文人,兰花几乎成为他们书写自我、抚慰精神创伤、超越现实政治、寄托文化情怀的典型载体之一。他们围绕兰花创造了一系列文学母题、图像模式和思想结构,在以往以文字为系统表达形式之外,赋予了另一个以图像为核心的新系统,将孔子“空谷幽兰”和屈原“香草美人”的思想和情感表现传统与意义再生产机制推向了新的阶段。可以通过具体的兰花诗画作品,从图-文互文性角度梳理、解读这些审美、思想与意义系统,探讨其中蕴含的复杂的遗民情结、儒家人格理想与超越性精神,这是一条进入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和历史世界的通幽曲径。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国儒家早就认为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与外物无关的主观自生的东西。“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叶燮《原诗》)“感于物”而产生审美情感并将之物化为诗辞,这就是中国古代诗论所说的“兴”。 “兴”的本义是“起”的意思。《说文》:“兴,起也。从舁同,”舁是共举,同是同力。“兴”字甲骨文作“(?)”,“象四只手抬一抬盘之形。”(《甲骨文简明辞典》)先秦始以“兴”论诗。孔子说“兴于诗”、“诗可以兴”,意思是《诗经》能感发人们的某种情意。孔子所谓“兴”,是兴本义“起”的引申,指“由……感发(某种情思)”之意;含“起发”、“感发”之义。后来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他说“兴”是“起情”,即《诠赋》中所说的“睹物兴情”。从此“兴”以感物兴情或者说感物起兴的涵义被许多诗论家认同,如唐代署名贾岛的《二南密旨》说:“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宋代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中引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相似文献   

11.
养兰·赏兰     
“梅、兰、竹、菊”自古被人们称为植物四君子。其中,兰花以其花香、叶雅、形美为人们所称道。在我国兰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诗人屈原《九歌》中曰:“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兰花高洁素雅,清心似水。故以“君子”、“德人”、“美人”、“佳人”为代称,并由此而衍化成为许多事物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话美三题     
幼闻:杨州八怪,板桥尤怪。然而,不知怪在那里。最近,读《郑板桥集》,才有点领略,真要求说出它的全部,难哉。板桥以画竹、兰、石出名,画石专画丑石。“——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燮(板桥)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画兰,曾画《破盆兰花》、《半盆兰蕊》,说什么“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一)“字类”系统——即实字和虚字的类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词类系统;(二)“词”系统——即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系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句子成分系统;(三)“位次”系统——即名字和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是仿照拉丁语法中名词代词的变格变位系统而给汉语设立的;(四)“句读”系统——即句读和顿的结构和运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句子系统或句法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 第一章 总论 一、会计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多次提到薄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虽然马克思没有正面论述会计的概念,但在下面这段论述中涉及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指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 (《资本论》第2卷第152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观念总结”,就是指运  相似文献   

15.
一“停烛”是古代诗词中习见的一个语言现象,但在当代才在诠释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主要是由对中唐诗人朱庆余名篇《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的解释引发的。围绕“停红烛”,迄今已有好几种不同的解说:(一)释为停放、停留或保持,持此说的人较多。如:“停,停放。停红烛,意谓红烛燃点在这里。”(马茂元:《唐诗选》)“停,停放。”(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停留,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停,停留。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停”,“保持”(钱钟书:《宋诗选注》)等。(二)“停烛为唐人习语,应作点烛解。”(朱金城:《白居  相似文献   

16.
《女人世界》2007,(1):52-53
铂金,来自亿万年前大自然的恩赐,它的天然纯净诉说着完美;尊贵稀有诠释着个性;坚韧耐久见证了永恒。铂金的特质如同一位美丽,知性的女子,时刻散发着宛若兰花般韵味清醇,睿智优雅的气质。近日,国际铂金协会以兰花为主题,为法国化妆品牌娇兰的10位意念领袖打造了全球独一无二的10款“御庭兰花”铂金首饰,共同成就了一段贵金属之王与王者之香的美丽传奇。  相似文献   

17.
在仁学研究史上,关于“仁”的诠释主要出现过五种形式,即本体之仁:意味着“仁”是一种超越的,绝对的,无任何限制的终极存在,它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据和宇宙人生的价值根基;境界之仁:即彰显出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相融的至东境界;人文之仁:“仁”体现对人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护;生态之仁:展现人类世界与其他生命世界以及自然世界之间的本然和谐状态;贯通之仁:“仁”蕴涵着贯通天地万物,贯通物与我,贯通人与我的重要内涵。这五种诠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也为诠释古代哲学范畴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鳣、(鱼覃)、鲔”都是古代的鱼名,《辞海》(1979年版,下同此)认为:“鳣”即今“鳇”;“(鱼覃)”即今“鲟”;“鲔”即今“鲟、鳇”.笔者不同意上述说法,并认为“鳣”即今“中华鲟”;“(鱼覃)”和“鲔”系同物异名,都是指的今“白鲟”.因为“鳣、(鱼覃)、鲔”俱属今鲟形目,形状相近,且古今名称变化很大,遂使得《辞海》的释文有误.  相似文献   

19.
思想史研究     
主持人语《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的“思想史研究”专栏发表了刘笑敢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文章,主打文章即是刘教授本人的《“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刘教授所说的“反向格义”大致是指“用现代或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说或定义中国古代经典固有的哲学术语”,这在当今中国哲学研究中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主流方法。刘教授以老子研究为例,述说了这种方法已使中国哲学研究陷入了某种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西方笛卡尔以来的dichotomy(对立二分)式的概念结构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术语系统…  相似文献   

20.
兰花叶尖枯焦是常见的多发病害之一,它既损害了兰叶的完整性,影响了观赏性和经济价值,也严重地影响了兰株的健壮生长,甚至会危及兰株的生命,是养兰者的大忌。因此,在兰花的养护中,如何避免发生这一问题,是值得养兰爱好者注意的问题。兰花焦尖焦叶的起因是养植地空气过于干燥,光照过强、冷冻、氮肥施用过多、农药施用过重或由兰花根腐病、枯尖病、铁锈病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初养兰花的爱好者,在浇水方面不当造成的水渍害,是造成兰花焦尖焦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