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文化对叶文玲的创作有很大的归约性,潜性的文化基因影响着其创作的主题指向与艺术形式。在创作思维、题材选择、文学资源的层面上,作家是以编码者的姿态出现的,价值观念是认同的态度。但在对诸如"理想与入世、传统与当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观念"等命题上,却又充斥着充满矛盾的叙述,这表征着作家又是以一个解码者的姿态出现在江南文化的语境中,价值观念是超越的态度。在认同与超越中,叶文玲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3.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先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 ,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取境和造境 ,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外。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 ,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娜拉形象的主要意义在于她体现了“易卜生主义”的“叛逆精神”。本文认为娜拉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其意已远远超过人们对她所作的种种社会学批评,同时也超过了易卜生对她的期望。娜拉所体现的普遍的艺术精神,亦即她所具有的超时空的艺术魅力,主要不在于她是“叛逆的先驱”,而在于她对现实的超越和未来的向往。基于此,本文对娜拉的最后出走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日益开放世界不断逼视我们,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心灵和视野封闭,当一个诗人有可能选择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弄潮于诗坛时,当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构成时,我们无疑会有多种选择,而选择往往意味着困惑.土家族诗人冉庄便是怀着一种矛盾与骚动的心理踯躅于诗歌世界里的,一方面他擅长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诗歌艺术的现代传达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这构成了诗人十分矛盾的创作心理机制,既想固守传统,又试图超越自我,冉庄诗歌创作的艺术传达正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矛盾与困惑的结果.我们研究冉庄的诗作,如果不深入剖析他创作的心理机制,仅从现象上分析他对传统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将难以把握冉庄诗歌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三代人对“家”所持有的固守、反叛、皈依等三种态度 ,凸现了“家”所包含的深刻而复杂的儒家文化的内涵 ,暗含着作者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的矛盾心态和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艺术审美经验的本体论地位受到全面的冲击,传统审美经验的价值取向逐渐表征为整个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直观形式。新的审美经验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变奏、渗透、交融中生成,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把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等同起来,审美经验的边界拓展只有在固守本位与经世变通的两极张力关系中才能寻求到立身之所,也只有这样,当代审美观念的确立才是可能的、合法的、规范的和有意义的,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超越”具有更为广泛、深邃的内涵,是人类及其社会特有的品质和机制,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现象,宪法文化具有同样的品质。中国文化具有“内在性超越”的本质属性,宪法文化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宪法序言和条文的规定中。深刻体认这一特点,是现行宪法进而贯彻实施宪法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中国宪法文化与西方的宪法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西方宪法文化是“外在性超越”。这两种文化特点各有所长。中国在发扬“内在性超越”宪法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在性超越”注重制度性的约束机制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06,26(5):77-79
苏轼以实用为准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身上看似矛盾斗争,实则互用整合,使他遭受过多舛劫之心趋于平衡,并在平衡、超越基础之上以自动之态取向“主我”。  相似文献   

10.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究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海斯特的复杂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的人物的多面性,海斯特的反抗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家庭可分为固守、流动与迁移3种类型,研究发现提高妻子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会显著提高固守家庭妻子对孩子城市定居的意愿;流动家庭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是丈夫的3.4倍,丈夫的月收入明显低于迁移家庭丈夫的月收入,家庭负担自评较重;迁移家庭的妻子年龄最小、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高,但月支出却没有显著扩大,迁移家庭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是最低.建议提高固守家庭成员的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开发、流通技能;重点关注流动家庭;政府、企业、家庭合力稳定迁移家庭.  相似文献   

12.
西方汉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有着类似于赛义德使用的“东方主义”的“汉学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有时表现得非常隐蔽。将列文森和余英时这一中一西两位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进行比较,发现“汉学主义”对他们学术研究的影响,及他们自身对所处“汉学主义”环境的“内在超越”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就元稹《遣悲怀》中的韦丛形象进行一番文化阐释,主要涉及到父母之命的政治婚姻和多子多福的审美理想对韦丛的戕害。  相似文献   

14.
绍兴黄酒品牌由品牌产品与品牌文化两个部分构成。其品牌产品即一种酒饮料,其品牌文化来源于越文化。在产品同质化时代下,其品牌国际化的本质是其所蕴含的越文化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位移。在这过程中,绍兴黄酒品牌既得益于越文化又受制于越文化,从而陷入越文化“困境”。对越文化实施适当的吸纳与超越可以走出这种“困境”。而绍兴黄酒品牌欲成为国际强势品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使其品牌名成为通用语汇,二是使其品牌成为越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或其某一方面)的强烈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继承是指文化的纵向积累和前后传递;文化超越是指文化通过创新实现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转换和跨越.文化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超越的过程.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超越是目标.文化继承和文化超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德拉-沃尔佩在检审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观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结合符号学方法,从历史维度的文学观、隐喻观和文体论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性阐释,从而使得20世纪意大利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使新移民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形象.新移民文学一方面通过对"刻板化形象"的解构与"世界公民"形象的重构来摆脱"东方主义"话语的束缚,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根"意识的追索与终极关怀的探求实现了其自身对主题的超越,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共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在其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中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传统的母亲、外表柔弱却张扬着创造力的妻子海伦、坚强独立且不受性别束缚的姐姐特蕾萨。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任璧莲赋予了这些女性形象丰富的女性意识,成功地颠覆并超越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生长着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要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是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构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20.
文学阐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精神进程,要经历文本、时代和心灵的三重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建设。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阐释主体通过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从而再造另一理想的世界。对文本超越与重构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阐释主体的崇高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