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文坛沉寂四十年的因由:一是沈从文自身对政治的恐惧、厌恶,梦想远离政治,成为“超然的特立独行者”;二是沈从文先后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有过几次针锋相对的文学论争,建国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把沈从文划向了对立面;三是解放初,文艺界对待沈从文,从文人、作家间的论争转向了政治上的对立面的批判,使沈从文彻底地从现代文学的文坛消失而转向了古代服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遭遇创作危机,同时不断重申以胡适为主导的五四新文学的理想和传统,这种文学主张和态度与他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关于“差不多”问题的讨论一脉相承。沈从文关于作家主体、创作的重要性、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讨论及其“回乡之行”的写作与五四新文学的理想遥相呼应,从中可见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应当还原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真实面目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沈从文"家人文本"的搜集和整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沈氏的为人,包括沈从文的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事;还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氏的生活状况和学界处境;了解沈氏与友人交往的情况,他的审美观点和兴趣爱好,分析探讨沈氏在文学和文物研究两方面的学术养成,以及他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背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面对"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五四"启蒙文学阵营发生了分化与转向.一批曾坚持文化启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家转而选择了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3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历史变革紧密相关,但创作主体内在心理机制对这种转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众心理是30年代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既是知名的现代作家,亦是出色的报刊编辑,其一生参与编辑的正式刊物计20种,且多为主编。考察沈从文的编辑活动史,尤其是他任主编期间所刊发文章的核心作家群体,可以发现,他对初涉文坛的青年作家(尤其是来自大学校园的文学新秀)情有独钟、青眼相加。沈从文如此大力培养提携青年作家,与他的文学理想与美学追求密不可分,背后饱含着他深刻的“五四情结”和文学革命思想,寄托了他重造文学经典与民族品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读者与研究者心目中,沈从文似乎是远离政治、追求纯文学的的作家,他作品中供奉的只是理想“人性”,而没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和思想倾向性。实际上没有功利目的和思想倾向性的作家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些作家倾向性表现得鲜明外露,有些作家倾向性则表现得隐蔽深沉。沈从文属于后者。沈从文是主张以文学改造社会的启蒙主义者。他是怀着以文学作工具通过思想启蒙达到社会改造目的的信念从事文学创作的。社会、国家、民族的重造,是他创作的功利主义目的。这不但直白地表现在他散文创作中,而且成为他小说创作严正深沉的主旨。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改造社会的功利性目的首先表现为对于旨在破坏与改造旧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刘心武1980至1990年代创作心态由启蒙心态转向泛人文心态,文学启蒙实践由"他者启蒙"转向"自我启蒙".政治代言的寻租转向、经济发展的内在法则激化了启蒙理念与启蒙实践之间的矛盾,进而制约了启蒙活动的展开.文学启蒙的隐性策略和作家素质的提升是社会现代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一大批“沉寂”多年的作家被重新发现,特别是在当代文学大家和评论家对20世纪作家重新排列“座次”的时候,沈从文和他的以《边城》为代表的文学题材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恢复了他在文学史中所应处的位置。本文拟在对沈从文生平了解和文本的解读前提下,对其城市作家身份的体认以及对他所写的城市生活和记忆中的湘西生活进行比较,以反映他所坚持的“人性”,以及他对故土精神家园的坚韧守护和对城市生活的不认同但又难以割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老作家沈从文在20—40年代写过大量作品,其中《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小说在他全部著作中并非力作,但却同引起过不少争论而为他的研究者所瞩目。在北平解放前夕,沈从文不受国民党引诱,拒绝随同南逃。但就在这前后,他因写过《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作品,被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斥为“桃红色”作家,联系到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发表过一些为文艺而文艺和中间路线的言论,进而被界定为“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北平解放后,他因此惴瑞不安,一度自尽未遂,以后便告别文坛,转向了古文物的研究。经过30多…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一位连接现当代文学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师从沈从文,新时期发表大量作品,与废名、沈从文、阿成、贾平凹、何立伟等作家同属一脉。他的小说以疏散平和的观念、平淡的叙述方式、散文化的结构、简洁准确的语言和“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当大批作家纷纷为社会大变革的最新潮流所吸引,而努力挖掘社会真谛时,一位由湘西走出,自称为“乡下人”的年轻作家独僻蹊径,以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以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意识,构筑起一组互为观照、互为发现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在沉歌湘西世界抨击都市社会之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文坛上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他就是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索是沈从文意识的重要特征,蕴含着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思考,也是他创作的主旋律,纵观沈从文的创作轨迹,他几乎一直以人性和道德这两个角度为他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中,沈从文独树一帜。他的全部小说浸透着作者的血肉与终极关怀。他用饱蘸着情感的笔抒写了文学生命中灿烂的一页,奔涌着滚滚的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文学的“梦”与“真”;品性的迷醉描写;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通过反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把文学当成"用具"及批判"商业低级趣味"文学,强调文学自由论和文学的独立本质;他从文学的自律性出发,提倡文学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作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作家主体人格的确立和新文学经典的塑造来实现"文学的重造"。沈从文对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坚守贯穿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始终,其文学自律观不仅对当时畸形发展的政治化文学潮流和商业化文学倾向具有纠偏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四十年代文学观念的相互抵触碰撞,使得沈从文逐步意识到个体的渺小与时代潮流是无法抗衡的.他不甘心附和,偶尔也发些偏激的言论,但这些举措对于扭转大的文学观念是徒劳的,对自己的文学观念无济于事,于是在坚守与退让中矛盾重重.本文从沈从文1938--1949年作品的读解入手,以他的生平及复杂人生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沈从文特定时间的创作精神和心理探寻,力图敞开一个智者的心灵世界,并展示出在二十世纪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中,沈从文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心理悖论和精神苦旅.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中心的迁移与30年代文学的都市生存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受校园文化影响的 2 0年代文学和走向乡村的 4 0年代文学相比 ,30年代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在 2 0年代的文化中心北京 ,新文学的主要干将多以大学校园为依凭来从事文学活动 ,校园作为作家与社会的中介 ,使本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和商业都保持了一定的间距。而文学中心移向上海之后 ,更多的作家开始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 ,文学与政治和商业的关系日趋密切 ,租界、商业运作机制以及开放口岸的文化环境对促成这种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这场迁移既使北平远离了中心的热闹 ,也为当地的校园文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裕的生存和文化空间 ,这是他们构筑静穆悠远的审美世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沈从文的影响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从这一点看,沈从文以他的编辑思想、文学主张、文艺创作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使他们成为自由主义作家;第二表现为传播了自由主义的文艺思想,以他的自由主义文艺观、文学独立观、以及健康自然的生命观、宇宙观影响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