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稿>指出克罗齐属于非黑格尔体系,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前后是统一的,克罗齐的历史地位不容抹煞.由此澄清了一些克罗齐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论稿>取得的成绩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惠言是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以传统儒家之"忠爱悱恻、不淫不伤之旨"为其词学理论基础;以<风>、<骚>的文学精神为其创作典范"感士不遇"而又"主文谲谏",寻春惜春,以立意为本,咏物抒情,重比兴寄托.主张崇比兴,区正变,知尊体.张惠言的<茗柯词>基本上体现了他这一词论要旨.  相似文献   

3.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11.
清代谢启昆的《小学考》具有目录学和语言文字学两方面的学术价值,惜一直流传不广。谭耀炬先 生的《小学考声韵》为我们提供了该书中声韵部分的精审读本。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注》分析总结了字(词)典释义与传注训诂释义的异同,并对《说文》释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其训释理论和实践对于辞书学研究和辞书编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 6763个现行汉字作全面统计,从历时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在汉字使用方面的致误原因;从共时角度归纳形近字(偏旁)的特点及其类型。其特点可概括为:轮廓相似,大同小异。从汉字的轮廓、结构、笔画几个方面将形近汉字(偏旁)归纳为六种类型。未来的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在减少汉字笔画的同时,应尽量增大区别度,使之达到繁简适度、区别度明显的理想效果。加强对形近字的字形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书证迟后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有的义项下书证迟后,影响了字义的溯源问题。文章补充了一些例证,供编者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守辉和Baldauf合著的《改革汉字:革命还是反革命》一书用已有语言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全面分析了汉字改革的历史和问题。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构建理论和进行论证时,除了进行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国际比较外,一般辅以实证性论据。  相似文献   

17.
王筠好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随文指摘,知其尊尚段氏而不肯苟同。今权王氏订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故于《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诸书中,钩沉王氏明谓段说讹谬者,釐清轸域,平议得失。观王氏勘正之条目,要为正段氏之误改篆文、正段氏之误改注文、正段氏之误作说释三事。为举四例,试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是对形声字声符示源问题作全面论述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对汉语词源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该书具有严密的实证性。  相似文献   

19.
王筠的《说文释例》一书 ,在阐述《说文解字》的编排说解体例的同时 ,探讨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 ,分析了汉字的结构条例和演进规律 ,这些都为汉语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 ,在清代的《说文》四大家中 ,王筠对汉语文字学理论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相当重要的理论,从汉代以来就有许多人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六书”理论进行研究,但往往仅拘泥于“造字之本”展开,莫衷一是。易国杰、姜宝琦二位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有关“六书”问题也沿用旧说,认为“六书”古文字的“造字之本”,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说法,不妨将其解释为“识字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