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2.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积极发展小城镇 ,使乡镇企业重振雄风 ,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现其根本性转移。目前应加快制订规划 ,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发展中心乡镇 ,广开渠道 ,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提出了为保证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即将加入WTO ,农业将面对发达国家农业的激烈竞争。为此 ,我国农业急需改变目前的经营方式 ,实现产业化经营。但因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使这一进程受阻。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以达到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德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1):15-16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认为从长远观点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半转移”形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而应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并阐明了与这种转移方式相配套的机制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时期特有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形势严峻.结合实际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对策,对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从南阳市区情出发,在分析乡镇企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推动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工业小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并论证了发展工业小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薛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7-10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乡镇企业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总结了夷陵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对当前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乡镇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对策,这对其它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小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6-7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大力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才能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陈中海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52-55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即将加入WTO,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对乡镇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确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改革和完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等,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彬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状况入手,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全省就业战略的核心观点.认为现阶段须采取城乡综合就业战略,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聚集是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乡镇企业借助小城镇的发展而形成的聚集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在区域内进行分工协作,同时,乡镇企业聚集又进一步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带动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离土进镇的后顾之优等对策,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企业空间行为与小城镇企业聚集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聚集是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企业空间行为理论揭示了小城镇企业聚集的微观机理。就我国小城镇企业聚集而言,由于受体制约束和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的影响,乡镇企业难以按照中小企业的空间行为规律向小城镇聚集。目前,我国小城镇企业的聚集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体制创新,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地方产业基础的培育和发展。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小城镇企业聚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兵团城镇化肩负着维稳固边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职能。作为计划单列的特殊行政与经济实体,兵团小城镇建设始终缺乏有效的资源调动能力和城市经营手段,使小城镇发展滞后而缓慢。通过实证分析兵团第八师北泉镇建镇前后城镇经济发展案例,科学研究了兵团团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得出:体制创新是兵团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立足区位和地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现代工业园区和新兴旅游业,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直接推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缓解城乡用地矛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宋明江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6-50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众多学者已经论及的举措之外,还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实现。而要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世界级难题,其成败在农民素质,希望在农村孩子,关键在农村教育。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教育现状和农村教育改革必要性的论述,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