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处于旺盛时期,农业领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城市化进程滞后等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能力却在下降。为此,本文从经济体制的变革、经营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自身素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原因,探讨了增强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进行了考察。首先,对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靠农业的自身开发来增加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可行的,是比较实际的,可以作为近几年我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其次,对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其三,对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会有所增加,但在今后几年内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湖北是农村劳动力大省,但不是劳动力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分析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阐述了外出务工、内部转移、乡镇企业吸收、城镇化建设是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针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该从制度改革、经济增长方式、政策与劳动力素质等角度解决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认为从长远观点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半转移”形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而应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并阐明了与这种转移方式相配套的机制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为此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如国内的宏观协调和组织 ;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 ,进行农业内部转移和农村内部转移等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镇企业发展张培栋权硕赵松龄中国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因人口而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主要都在农村,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帕累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程度,但路径不同, 其效果也不一样。在当前国情下,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帕累托效应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增加农民收入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业发展的变化 ,农村多余劳动力到哪里去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遵循城乡一体化思想 ,从短期和长远的观点出发 ,对此提出了应当综合采取的重点措施是 :提高大中小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农民分享产后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 ;加速培育农民经济组织以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增收的素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增强基层干部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1978~2002年,湖北省乡镇企业在企业单位数量、对经济增长贡献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对该省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乡镇企业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发,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给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需要全方位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速建立劳动力转移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优质服务.文章就如何全方位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都是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二者应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连动关系,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本文透过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认为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不仅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因素,也包括土地等相关政策、制度因素;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制度改革,通过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乡镇企业发展良好载体,不仅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打破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