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志愿者作为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和救援的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应激状态之中.与直接受灾者相比,志愿者在应激源和中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如应急源的时程不同、对灾害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等.针对这些特点,对灾后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工作应该全程、全面和系统地展开.根据志愿者行动时程,可建立筛查、预仿、监测、跟踪等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情绪调适及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援助,其中情绪调适团体辅导是重要内容之一.我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设计的情绪调适团体辅导方案,从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和评估反馈等方面进行应用实施,在各类大学生群体情绪调适和灾后心理援助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将心理援助纳入震后救援工作,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根据灾区人民不同的身心受损情况,采取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层次心理援助模式,使灾区人民在情感,信念、心理需求等方面得到科学系统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对地震中的受灾者进行心理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心理援助工作呈无序状态、对心理援助对象的认定有局限、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缺乏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媒体宣传带来心理伤害、心理援助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灾后心理援助的制度支撑和统一领导,建立长期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进一步培育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发展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对受灾者及其他人群进行多种形式和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5.
灾后相关人员心理援助干预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对受灾主体和救灾主体灾后心理创伤的救助,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在具体实施中,要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分层次援助干预,并提高全民心理援助干预意识。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创伤较难以消除.社区心理援助能够实现对应激障碍的预防、干预、高危人群的筛选以及持续心理恢复方案的执行,是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心理援助中来,但各组织间行动分散、各行其是,呈碎片化现象,而且彼此间的认同与信任不足,更缺乏长效的协作机制.因此,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研究提出:整合资源,形成社区心理援助网络;确立行动规范,建立起社区心理援助组织间的信任;并结合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及重大突发事件救助的社会性特点,厘清各组织角色,设计相互间密切衔接的流程,最终实现社区心理援助的良性协作.  相似文献   

7.
和谐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和同学心理环境,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高校要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与社会和经济和发展相适应的更加明确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完善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业余活动的引导,构建让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8.
心理疾病污名是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它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高校对心理危机大学生的筛查、早期干预及心理援助效果。高校心理援助机构可通过教育改变师生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创造更多机会让存在心理困扰的大学生与大众接触,帮助蒙受心理疾病污名的大学生摆脱自我污名,并不断提高心理援助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来应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  相似文献   

9.
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与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震灾后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良的躯体症状与行为反应.按照一些基本的途径做好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震灾后及时地总结经验,建立心理援助的制度化服务体系是震灾后心理健康长期雏护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采用EMBU、SCL-90等量表对重庆两所高中90名15~18岁留守子女进行心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下留守子女与非留守子女的SCL-90得分差异显著;早期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母亲惩罚严厉对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而留守子女敌对、抑郁、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比非留守子女多.因此,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干预应该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留守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学校也应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所起的作用大小,综合利用各种辅导方式给予学生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以弥补家庭功能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