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西方文明的演化为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远古时期的人类处于诗性生存的状态,传统社会处于伦理的生存方式之下,而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是哲学的生存方式。启蒙理性主导的群体行动是哲学式生存的最重要特征,它使理论掌握群众不但可能,而且必要。但公共性要求警惕理论对群众的操纵,还原哲学生存方式的批判性格。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实用理性方面的过度强化造成了对原始诗性智慧的极度疏离以及超越性精神价值的缺失,由此给中国文人带来精神困境与家园缺失。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恰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作为在理性文明时代迷失了"家园"、陷入精神困境后在"神性"世界进行精神探索的写作者,我们不难发现其超越世俗、追求神圣的人格倾向,以及对"神话昆仑"、"人神之恋"等神性意象和主题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对此,我们一直以来总是以"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等批评话语来解读,总觉得过于皮毛,未入其里。在笔者看来,屈原以其天赋之才所建构的神话世界已然不是远古意义上的神话,它是以神话思维构筑的一种独特的隐喻系统和精神符号,表达的是理性文明时代的诗人情怀,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深层记忆中的天地圆通、神人交和的神性世界的虔心膜拜,是诗人在现实的人生苦难中升华出的对神圣性精神家园的诗意期待。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合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哲学起源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其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是具有理性概念的多种意蕴与精神价值.本文论述了古希腊哲学求真的理论理性、自由超越的精神,求善的实践理性、道德伦理的精神,分析了其中所隐含的求实用的工具理性、功利实用的精神.说明这些丰富的理性意蕴对其后哲学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的诗性使其走出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论路线。人工智能以技术和方法的革命实现思维和诗性的革命。智能置顶开启了人类反思的二级范式。人类理性创造了算法黑箱,但无法解释黑箱,而黑箱方法又解放了理性。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之争在智能新主体诞生中获得弥合。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范式"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的"透明计算"。  相似文献   

7.
一、中西天人观历史演进中的异同1.东西方在形成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走过一段相似的道路,即都以神话思维的方式开始对人与外部世界之关系的探索。神话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野蛮与文明的交替阶段,这时在人类思维中刚刚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尚不可能自觉地审视人类自身和人以外的世界。从人类思维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神话思维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前理性阶段(Pre—reasonstage)。前理性阶段的思维以具体直观性、直接同一性和边界模糊性为其主要特征。无论是在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还是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这种思维特点都是相当…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的神话孕育着欧洲[西方]哲学,神话是前哲学思维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创世神话与万物本原”、“宇宙的演化”、“灵魂、生死观念”和“社会历史观”等几方面分析,可以见出古希腊哲学思想脱胎于神话的痕迹与路向。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的自由之思显现为对善本体的辩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性的选择与意愿行为的讨论,虽然已经达到了古希腊自由观的一个新高度,但未达到将自由视为哲学至上原则的地步。奥古斯丁对基督教原罪论的哲学阐释,使肇始于自发、自愿意义上的选择与意志的自由决断发生本源关联,终结了古希腊的内在自由之思,完成了将内在自由外化为绝对命令的中世纪转向。  相似文献   

10.
完全受制于理论理性而失去实践理性反思和建构的人类存在和生活是极其危险的,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接续和复兴了久已存在而又隐而不显的实践哲学传统,颠覆了哲学只是知识性的理论哲学主流形态看法,在解释学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作为存在意义之诉求的与理论哲学平行的实践哲学形态。本文以一种理论史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实践哲学传统之失落与重新接续历程,描述和探讨了当代实践哲学之复兴潮流,更重要的是明确指明了正是伽达默尔完成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实践哲学的当代地位,重新呼吁和奠定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实践理性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哲学本身的传统理解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特别感兴趣 ,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诗经》中灵性思维的深刻认识 ,主要表现在他对《大雅》的思维模式的研究上。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果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发展中思辨理论哲学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开始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回归,其中,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具有深刻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源,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理性和文化精神演进的重要趋势,通过把关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文化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的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3.
对时域空间的观照,中国美学有着多样而丰厚的形态,是中国人所独具特色的思维理念和观照方式的集中体现。时间观念不是天文学或数学观念,而是审美观念——对时间的审美:打破时间的自然值和固有节奏,具备了鲜明的审美属性。空间结构也不完全是自然结构组合,而是审美结构表征。在中国诗美学中,"咫尺千里"、"芥子须弥"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空间感张力在诗歌中往往通过主体感觉变移和幻化来实现。而对生存空间的审美,导源于主体精神的追寻。时域空间的交错组合,体现了结构型审美原理,涵茹着感觉化的意识,蕴蓄着历史涵值。中国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心象意识学。先哲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大化流行的整体,时空是归返自我的环周,仰观俯察作为独特的观照方式,以得视听之娱。因此,中国的时空审美,便有着丰厚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4.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韦伯合理性理论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永军 《文史哲》2002,1(5):100-105
韦伯将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改造成合理性概念 ,并赋予合理性概念以社会建构之意义 ,他把“现代性”等同于“合理性” ,将“现代化进程”等同于“理性化过程” ,从而把狭义上被看作是人的思考能力的理性拓展到人的行动和历史、社会等现实领域 ,成为人的行动及社会所具有的特性 ,以说明西方现代性的演进及其本质。韦伯合理性理论对现代性的诊断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性话语的转折点 ,在他之后的现代性理论大都对他的理论有着一种“路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路云 《云梦学刊》2011,32(6):93-96
一个拥有诗歌生命的诗人或诗歌作品,必为世代传诵。杨闻韶的诗歌创作和短暂一生构筑出他奇异的诗歌生命。杨闻韶诗歌生命是通过他诗歌中环环相设的隐喻系统不断涌现出来的。略低于体温的语感、渴求信靠的叛逆的心灵、以对死亡的思考为基点和以均衡性损坏和节奏的改变为特征的即时性吟唱的诗歌模式,构成杨闻韶诗歌生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张荣翼 《河北学刊》2007,27(3):127-132
可能性的世界属于哲学研讨的课题,不可能性的世界则是哲学的边界乃至进入到宗教领域的研讨课题。在不可能性这个题域来论述诗歌,目的在于在高度抽象的意义上把握诗歌艺术的特性。本文在对不可能性类别进行甄别的前提下,梳理出诗歌超越不可能性的几种状况,并以此说明对诗歌而言的不可能性,其目的在于阐述“不可能性”这样一个范畴对于诗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舞蹈教育不是单纯性教育,而是融入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化妆、灯光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教育。舞蹈教育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修养、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