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12,(28):38-38
时下,许多社区居委会召集居民开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是社区里无会可开,而是召集居民开会太难了。现在居民都各忙各的,但凡要开会总有一部分人不想来或来不了。另外,居民也“讲求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开会要耗时,以致有的居民“凡事你不给报酬或纪念品什么的他就不来参加会议”……“会荒”现象也由此而造成。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于十月革命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常常频繁地变换笔名,以便迷惑书报检查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列宁曾在不同场合使用过六十多个笔名,这里不拟一一叙说,只向读者介绍几则他曾经准备使用、但后来因故没有使用的笔名。1916年7月2日,列宁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手稿,寄给了米·尼·波克罗夫斯基,托他联系出版。在给波克罗夫斯基的信中,列宁说:“至于作者的署名,……可以换个新的:尼·列尼夫岑。”列宁还亲笔在为该书写作准备资料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一书的手稿中,注明署用“列尼夫岑”。  相似文献   

3.
如此艳遇     
刘墉 《可乐》2010,(12):66-66
他是来开会的,才下飞机,就被三年不见的老同学拉去吃饭。对面桌上有位独自用餐的熟女,三十多岁。大概是他和老同学互相敬酒声音太大,熟女瞪了他一眼。“那美女好像对你有意思耶!偷偷看你好几眼了。”老同学说,“我给你牵个线!”没等他答话,老同学已经叫服务生给熟女传话了。熟女一愣,接着笑笑,向这边举杯示意。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列宁》,是一篇只三万多字的回忆录。作者曾称它为特写。在这篇特写中,高尔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再现伟大导师列宁的不朽形象。高尔基毕生梦想要创造一个英雄人物,要创造一个为优秀的人们所模仿的典型形象。他认为列宁就是人的理想的化身,是“世界最伟大的人”,是“一个空前未有的历  相似文献   

5.
要采访王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不断地打他的手机,他总是在开会,这也难怪,他掌管着这麽一个大连锁企业,还有30多家连锁分店。到“两会”前夕,因为要做“两会”报道,我才想起了王填在前不久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递交了《规范流通秩序、拓宽流通渠道,真正发挥流通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的议案。於是我又给他打电话,他已经到了北京,正准备开“两会”。“两会”期间,我不断地打电话给他,当我知道他的议案在“两会”上引起了轰动,我决定不放过这条新闻,於是就有了关於他的报道。自掏腰包的背後自从从国营企业下海後,王填单干办起了超…  相似文献   

6.
“迷”的释义之一为过分的嗜好,而“嗜好”者,即特殊的爱好,今多指吸烟、喝酒等事而说,如“烟迷”、“酒迷”。有没有人对于开会有着特殊的爱好,从而成为“开会迷”呢?——有。早在六十多年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曾写过一首《开会迷》(1922)的政治讽刺诗,对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沉湎于会议的官僚主义者,辛辣地嘲笑为“开会迷”……。这首诗,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评价。人们办事情,做工作,往往需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谁如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或取消一切必要的会议,那是幼稚和愚蠢的表现。但,谁如别的无所  相似文献   

7.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不幸逝世已经五十周年了,中国人民热爱这位被斯大林同志称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诗人引亢高歌革命导师《列宁》和社会主义革命《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愤怒高呼帝国主义滚出中国,使我们难以忘怀;诗人笔下“半截人”的官僚主义者《开会迷》,成为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正> 众所周知,考茨基由于反对俄国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被列宁当做叛徒批判过。但是,就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这部著作中,列宁也明确地指出:“我们从考茨基的很多著作中知道,他是能够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的,虽然他后来成了叛徒,他的那些著作始终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财富。”最近,我读了考茨基于1919年至1927年写的五卷本(中译本为六分册)《唯物主义历史观》,更加感到列宁的评论切中肯棨,而觉得国内学者至今的评说仍然有偏颇。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茨基在同列宁的论战中,给列宁扣过各种大帽子,即使如此,列宁仍雍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提出客观真理概念。由此哲学教科书也设有“客观真理”一节。这就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真理和客观真理是两个真理概念。那么,列宁的客观真理是否是真理之外的另一个真理呢?这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列宁的客观真理的涵义以及列宁为什么要提出客观真理。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回忆列宁》中说过:“列宁一生中很少有时间能稍稍集中地研究艺术问题,由于他一直厌恶而憎恨凡事不求甚解的态度,所以他不爱表示自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尽管如此,列宁在他一生中,特别是从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到他逝世前这段时间里,在他为了推进整个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而写的一系列哲学、政治、文学批评文章和发表的许多书信、谈话关于文学艺术的见解,都充溢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对无产阶级让会主义文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 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是十九世纪欧洲浩瀚复杂的文学和社会现象。在列宁之前,没有一个批评家能完成这样艰难的工作:理解托尔斯泰学说和创作活动的本质,完整地说明整个托尔斯泰。列宁,只有列宁才第一次阐明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复杂性、矛盾性和独创性,指出了他创作的真实意义。列宁是如何完成这一工作的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谈到如何理解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现象时,曾经从方法论上给人们作了重要的启示:“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列宁的成功正是在于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给人们启示的这一方法。他没有  相似文献   

12.
杨柄同志编著的《列宁论文艺和美学》巨著已经问世了。他在编注说明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列宁的文艺和美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文艺和美学的战略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革命领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绝对要避免“以美论美”的形而上学倾向。革命领袖终身的精力都集中在革命和建设活动中,不可能抽出一定时间来单独地谈论文艺和美学问题,但是他们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又必然涉及到文艺和美学问题,因为文艺和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说得具体一点,它必然要为当时的革命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时效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本身的时间效应;二是指运用真理的时间效应。真理有没有时间效应?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是哲学中一个古老的问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早在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提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的辨证思想。因此,他认为,作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真理(他叫“逻各斯”),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断然否定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经常被低评,这与小说叙述中较多地以安娜为中心有直接的关系.卡列宁的自我是高度理性的“自我”,他用社会和文化来定位自己,这使他显得机械呆板,缺乏情趣,但也使他成为一个有抱负和有作为的社会人.他对安娜的爱是一种转喻式的爱,他爱安娜及安娜周围的人,虽缺乏激情却平和长久.安娜的出走,使卡列宁携带上“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这一摆脱不掉的伴随文本,给他带来极大的屈辱.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故意施以报复,而是选择了宗教逃避.卡列宁不是安娜悲剧的制造者,而是一个善良的婚姻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个名词是列宁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们在阐释列宁遗着时,首先流行起来的。列宁主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列宁本人的全部政治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创造历史的思想体系”,即由列宁的政治纵承者吸收了列宁的遗产而重新加以阐述的。梅耶的论述大都是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列宁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他试图系统地,而不是发展地给以阐释。但列宁后的一些共产主义者所持的态度和政策,却被作者暗地里用来作为选择资料的适切标准。梅耶以列宁的哲学著述并  相似文献   

16.
休闲娱乐岛     
笑话与幽默 宋钦友乘车 宋钦友要去省城开会,刚坐上长途客车,听汽车站广播里喊他名字,叫他快下车,他下车后又找不到喊他名字的人,只好换乘下一班。等了3个钟头,他又上了车,刚要开车,又听人喊他下来。他火了,找播音员问为啥拿他开心。播音员感到莫名其妙。这时,又有一辆车要开,播音员又喊:“请送亲友同志下车!”宋钦友拉住播音员:“你听,又喊我下车!”播音员恍然大悟,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你叫宋钦友……”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誊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领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着又说:“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治国理家的财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故其为“理财”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有:均输法,农田水种法、  相似文献   

18.
在共产国际成立之前,其创始人列宁就对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给予同情和赞扬。孙中山也对列宁领导的革命党表示十分的钦佩。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列宁获悉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密切的关注。在辛亥革命发生不久,列宁就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1912年7月,列宁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对孙中山的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态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有力量的。”在这篇著名论文中,列宁把孙中山称为“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1912年至1913年期间,列宁陆续撰写了《新生的中国》、《中华民国的巨大胜利》、《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著名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列宁高度评价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相似文献   

19.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读书极多,著书极丰,治学极勤勉而严肃。他关于学习的思想有: 第一,关于学习态度。其一,鲁迅强调治学要勤,要充分利用时间。他自己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而“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这是他的一句名言,其二,他要求初学者不可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不断进步。他给青年们的忠告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章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功业。……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生长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应当提到近代世界史的历史范围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绝对要求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首先就必须把问题提到近代世界史这样一个“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因为,就近代史概念来说,它的内涵规定就不只是指在时间上是中世纪之后的近代,在社会经济形态上是指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