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具有典型的口传文化特征,它以口头说唱为主要流传方式,文字文本的产生并未改变其口传性质,史诗的情节内容也遵循口传文化的思维模式.<格萨尔王传>的诸种口传特征与藏族史籍中关于藏文创制的叙事体现出口传与书写两种不同的文化向度,而认识到口传文化的意义将有助于破除将文字视为区分文明与蒙昧之标志的想像和偏见,开启对人类文化多维发展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演唱的“程式句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苗族只能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录和叙述其艰难的迁徙史,因而演绎成为具有史诗性质的古歌。苗族古歌在内容和传承方式上均有特殊的神秘色彩,不仅具有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神话学、音乐学、美学价值,在教育、审美和娱乐等方面也有较高价值,其口传范式尤其引人注目。将苗族古歌置于历史的特定场域加以考察,思考口传史诗范式在苗族古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面貌,也可以为口传史诗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诗研究视野及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流传着大量的藏族民间口传文献,如:神话、传说、山歌、弦子、谚语、格言、谜语、歌卦、格萨尔唱词等,这些民间口传文献承载着大量的文献信息,对四川藏区人文社会、宗教习俗、民风民俗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利用价值,同时这些民间口传文献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对当地人的道德行为、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本论文以四川藏区的民间口传文献为调查点,梳理民间口传文献承载的藏族传统文献信息,对现阶段四川藏区的民间口传文献的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字与口传之间“通约”的特征是审视一个民族文字与文化本质的重要视角。汉族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充满着异质的排斥性,文字不屈服于口传,而是超越于口传;希腊的字母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则洋溢着同质的亲和性,文字俯就于口传,成为口传的类音符。从两族文字与口传通约呈现的“张力”与“引力”,可推导出中希(西)对待文字态度、操用思维范式、求知求真最高路径的各别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7.
《琶杰格斯尔传》不仅是科尔沁口头文学的经典,也是蒙古族口传史诗的代表性文本。歌手琶杰遵循口头诗歌叙事传统,运用丰富的程式演唱不同的主题,构筑了格斯尔史诗诗行,使史诗故事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且歌手运用的程式体现了其创编技巧,也显示了口头诗歌的表演法则。  相似文献   

8.
《苗族史诗》是苗族的口传经典,文章以《苗族史诗》(苗汉英版)的翻译为实例,探索了在苗、汉、英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苗族诗歌跨文化传译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即文化背景差异的辨析、诗歌韵律特色的兼顾、文化事象缺失的代偿、文化事象相异的转换等必须给予充分认识和基于人文关怀的恰当处理,才有可能趋近并最终达到民族经典传译中“信、达、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金代文学研究由于资源的局限,以汉语书面文学为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满族说部”的崛起,将金代女真族的长篇叙事文学通过口传心授活态传承数百年,为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的生长点。女真族口传长篇叙事文学的发现,不仅给金代文学带来了生动的原生态作品和新的文学资源,而且给中国文学史的传播方式补充了同书面文学并行不悖的口承文学范式。这一传播范式的确立,将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激相融、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互动互补中促进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架构由场域狭小、内涵单一的传统模式向视野开阔、多维多元的创新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0.
口传活动中的接受者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口传活动中,作为接受者的听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是口传艺术植根的土壤,观察他们在整个口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征。如果去除后世添加上去的历史叙事话语,便可发现其中蕴藏一部初具规模的早期汉民族史诗的雏形,包括"虞舜史诗"和"周民族开国史诗"两部分内容。借鉴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尚书》文本的叙事语言和文体入手,可为解决上古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传承机制是侗族口传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侗族民间严谨规范的歌谣传承机制和"饭养身、歌养心"的诗歌理论和精神追求,使得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有自己民族的特有形式和特点.通过对"珠郎娘美"的文本变异的研究和调查,发现"珠郎娘美"的传承与口传文学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归纳出侗族口传文学的主要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田野调查发现亚丁一带富有地域色彩的同母题口传故事,与藏区腹心地带岭·格萨尔文化有些不同。本文梳理其反映当地环境、藏纳等民族原始宗教巫术及藏传佛教信俗及以特殊方言土语为载体等人文内涵,探讨其形态特征及其作用价值,指出同母题文化("源")与亚丁一带这种口传故事"流"有机相联,彼此积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后者有向前者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塑造为书写的圣人和教育家,他其实是保留在华夏书写文明中的口传文化最后的大圣人。《论语》绝非孔子“著作”,而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述而不作”的信条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口传文化价值观。孔子对音乐和诗歌的极度偏爱与推崇都体现着他与远古“圣”观念的契合之处。作为对话录的《论语》是口传文化的学习方略和“圣”的人格境界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社会体系中,存在着口传、文献与电子这三种信息流。事实上,口传信息是人类最早的、最常用的、也是最有用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从“周公恐惧流言日”的历史传说到美国“9·11事件”后的社会议论,无不表明口传信息在社会信息流中的基础作用。对口传信息进行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6.
以立场表述为研究对象,基于一手语料,分析并探讨大学生互动话语中立场确定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征,并借助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在互动语境下表述立场时所突显的共鸣引发和价值认同以及批判性思维与和谐社会关系构建等社会认知属性。大学生立场表述社会认知探究,为大学生互动话语特征探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口传与非物质文化“受众群”的迅速消失,使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文化生态的载体——传承人队伍的生存危机,使口传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及发展面临困境。进而提出了现阶段对西部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思路,即全社会在观念上予以重视,政府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法律上通过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以《二十四诗品》等古代文论为例,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大致表现于理论思维载体的诗体化和理论思维表述的诗意化两大方面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这一阶段最高的文学成就。这两部史诗,相传为公元前九至八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辑而成,史称“荷马史诗”。由于“荷马史诗”根植于口头文学,又以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其背景,所以,中外学者在论及该史诗时,对于史诗中诸事件的时间起迄问题颇多争议,尚无统一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民间口传叙事是文学尚未进入作家创作阶段的早期状态。非洲文学具有长期的口承传统,无论北部非洲还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概莫能外。地处北非的古代埃及口传叙事繁荣昌达,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韵文体的世俗歌谣、宗教颂辞均有文本传世;黑非洲地区历史上没有民族文字,文学上只存在民间口传形式。非洲大陆的口传叙事历史文化容量丰厚、思想艺术影响深广,具有无以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