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佛典精解》一书,经本校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陈士强历时七年半笔耕,已于1992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九十余万字的专著,是迄今为止系统而又详尽地考释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源流的汉文大藏经总目提要。全书依照所汇解的226部2453卷典籍的体裁和性质,分为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记等八大类。各部之首均有“总叙”,综述这一大类典籍的性质、历史、门类、存佚、收录状况和备考书目。然后分门列品,对见录的典籍作进一步的分类和解  相似文献   

2.
被喻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的藏文《大藏经》,是一部大型古典丛书。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藏区各地在元、明、清各代出现了各种雕版印刷的不同版本《大藏经》,它对于继承和发扬藏族古代文化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和卷帙 以德格版本为例,共326部,4,569种。该丛书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甘珠尔》,又称“正藏”,计有书籍1,108种,系噶举派僧人贡噶多杰在十四世纪时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单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对《嘉兴藏》研究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其研究价值。中国佛教典籍存在两个传承系统,《嘉兴藏》提示我们要重视佛典的民间传承系统。在刊印《嘉兴藏》过程中,先贤体现出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值得继承的民族精神。依据日本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大正藏》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使《嘉兴藏》在汉文大藏经系统中的历史地位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组织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编纂了一部包括当时中国的所有文化典籍,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者,经、史、子、集四部也;“全书”者,一切文化典籍统统收录齐全也。《四库全书》,顾名思义,就是把无所不包、无书不有、无本不全、百科具备的图书文献,按中国封建社会完美无缺的传统分类法——“四部分类法”组织起来,并构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化书库。这个“文化书库”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知识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世界各个领域中获得的认识所达到之深度和广度。然而,很可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一般人物不易看到,他们只知其名,难见其书。1983年至1986  相似文献   

5.
中国汉文佛教图书在现行的图书分类法中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通盘考虑,尽可能地突破各种大藏经的窠臼,在“香光法”和“改定本”的基础上,编辑一部较为准确的反映佛教图书分类的专业性分类法。  相似文献   

6.
1989年3月,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了石滨裕美子、福田洋一校订编著的梵藏蒙三种文字对照的佛学词汇集——《新订翻译名义大集》。《翻译名义大集》是一部成书于公元9世纪的佛教词汇集。当时,该书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18世纪,该词汇集中又加入了蒙古语和汉语译语,并被收入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翻译名义大集》的传世版本很多,有手抄本木刻本和19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种刊本。其中有梵藏对照本、梵蒙对照本、梵藏蒙汉合壁本、梵藏汉日合壁本、梵藏蒙满  相似文献   

7.
北元时期蒙译《甘珠尔》及佛经跋诗浅析双福(Songkor)蒙文《甘珠尔》为蒙译两大佛经丛书之一。“甘珠尔”一词,藏语义为佛语部,包括三藏经典中的经、律二部。论部另辑于《丹珠尔》中。该丛书的翻译曾参考梵文、回鹘文、西夏文、汉文、藏文佛典,历经元、明、清...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尝试对俄藏西夏文《长阿含经》卷十二残卷进行汉译,并适当加以考释。文章指出,本部西夏译《长阿含经》以中原汉译大藏经为底本,然在个别地方与存世汉文本略有出入。此部《长阿含经》的初译可能在崇宗初年,但之后虽声称经过仁宗、罗皇后时代的重校和刊定,仍有与底本不同、误译等处。尽管如此,汉文和西夏文本对读的确能带来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9.
《高丽大藏经》以内容丰富、版本优秀、历史悠久而被世人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研究并不多。本文阐述了汉文大藏经形成与东传、《高丽大藏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刊刻雕造、经板移安的过程,同时分析了《高丽大藏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独有的文献价值;对其研究领域中代表性的不同论点做了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藏族的翻译事业,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在公元八、九世纪,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翻译出千种之多的佛教经典。大部分是译自梵文,也有从汉文译过来的。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经院刻印的藏文大藏经,多达四千多种。除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外,还有天文、历算、工艺技术、语言文字等著作,更有许多文学作品。现就翻译文学作品《龙喜记》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常啼菩萨求法故事》是抄写于蒙元时期的重要回鹘文佛教文献之一。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220)之"初分常啼菩萨品"及"初分法涌菩萨品"是回鹘文《常啼菩萨求法故事》的底本,但回鹘文故事不是汉文版的逐字翻译,译者用押头韵的诗歌形式叙述该故事,并在佛教教义和人物风景刻画上添加不少内容或删去汉文译文中的重复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勇 《东方论坛》2013,(5):58-71
“汉文学”为“汉文典籍之学”,尤其指中国典籍传播区域的域外汉文典籍。以阅读域外人士创作的汉文遗产。探寻其中国因素,考察其民族特色,并从中发掘裨益于国学研究及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资料。对域外汉文典籍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其二、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影响;其三、中国文化激发域外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敦煌汉文遗书发现的六种写本大藏经中,隋开皇九年独孤皇后所造即为其中之一种,据统计现存有六个卷号。独孤皇后所造"一切经"属于隋文帝时的"官造一切经"系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皇后造写大藏经的先例。同时结合相关佛教史籍记载,对独孤皇后施造"一切经"的监造者、造写地点,以及组织机构、所据底本、造经数量、写经流传情况与历史影响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季羡林任继愈刘俊文一、四库存目的由来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3761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但是《四库全书》并不全,不仅其所收书中有不少内容经过抽...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汉文译著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刊刻者和刊刻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印主要以四川、江苏、云南和广东等地为中心,其他地区亦有零散刊印;主持刊印者多为教内人士,亦有商人和武职人员等。  相似文献   

17.
《丛书集成初编》和《百部丛书集成》是当代两部富有实用价值的大型丛书.《百部丛书集成》是台湾艺文印书馆新近在《丛书集成初编》基础上编成的,虽然所收的书完全相同,然所采底本、编印方式、检索手段尚有不少差别.《丛书集成初编》在丛书选目、子目删汰等方面,荜路蓝缕,有创始之功;《百部丛书集成》在更换底本、影印存真等方面,踵事增华,有后出转精之誉,爰分别略加评介.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是古代中国以至古代世界卷帙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收录了我国上至先秦、下迄清乾隆年间的历代主要典籍。全书缮录七份,度藏七阁。据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订成36304册,分装6144函。其规模大大超过了历朝官修书,如宋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清初之《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及《古今图书集成》。上列诸书,皆号称巨帙,但除《大典》与《图书集成》外,余均被《四库》所容,可见其收书之夥,工程之巨。《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20.
龟兹石窟的佛学内涵,即龟兹佛教的思想特质与属性尚未得到真正的揭示。义净对印度说一切有部之戒律、制度、仪轨的记载,是揭示龟兹佛教属性与特点的十分宝贵的间接资料,尤其是玄奘、义净携回的毗昙经典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成为当今研究龟兹佛教最重要的宝典。玄奘、义净所译诸典,具有7世纪印度说一切有部流行典籍的时代特征,也是龟兹佛教和石窟的最鲜活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