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韩国与蒙古之关系依据《高丽史》记载,公元995年高丽国曾派10名留学生到契丹学习蒙古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韩国与蒙古族间最早交流的史实,由此至1995年,韩蒙间文化交流已愈千年之久。高丽神宗时,铁木真率军征服了周边的诸多部族,且形成统一体,其势更强。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此后,他率部征服了亚欧大陆的诸多国家,并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如此强悍的蒙古帝国也涉足高丽,蒙古使臣著古与被暗杀成为直接导火索,蒙古大将军撒礼塔于高宗十八年(1231)进行了第一次入侵,由此开始,蒙古…  相似文献   

2.
游牧经济对古代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在蒙古民族经济发展史上起着主导作用。但统一前的蒙古草原诸部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差异,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对蒙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对蒙古汗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蒙古汗国的强盛和蒙古民族的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名考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兄弟民族的先民们,先后在贺兰山山后一带游牧、定居。他们都曾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用本民族(或部族)的词语为这座宝山命名。由于这种历史的、民族的诸多因素,使贺兰山多名。除“卑移山”、“乞伏山”之外,至今较有影响者为“阿拉善山”。古今学者对此多有论及,各有千秋。国家正式出版的辞书,载有“贺兰山,主峰在宁夏贺兰县境内,山丘  相似文献   

5.
一《元朝秘史》从成吉思汗受天命而生的先祖“孛儿帖·赤那”(意为“青灰色的有斑点的狼”)与“豁埃·马阑勒”(意为“淡黄色皮肤的牝鹿”)开篇,他们是一对圣兽夫妇。这对夫妇住在肯特山脉的不儿罕山麓,生下名唤巴塔赤罕的始祖。然后依次说明了蒙古部族发祥的过程,记录了从这位始祖开始直到后来建立了空前绝后大帝国的成吉思汗为止长达二十二代的蒙古部族的系谱图,并且详尽地叙述了每一个在这幅系谱图的分支部分登场的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6.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7.
(一) 我曾在《蒙古狩猎考》(《东洋史研究》三十一卷第一号,1972年)一文中,谈到对蒙古游牧经济的评价。最近,吉田顺一先生在《东洋史研究》杂志第四十卷第三号(1981年)上,以《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时蒙古族的游牧和狩猎》为题,发表了他的长篇专论,并在文章中对拙作的某些论点进行了批判。吉田先生认为:“原山先生对游牧经济给予的评价过低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初,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之一部,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由其原来的牧地向西迁徙,到达了额济勒河(额济勒河为土尔扈特语,即今苏联境内的伏尔加河)下游广阔草原,在那里辛勤开发、滋养生息近一个半世纪之久。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日益加紧的民族、宗教压迫、土尔扈特人民“终焉怀放土,遂而弃殊伦”,在其汗渥巴锡率领下,冲破重重阻碍,历尽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行程万余里,返回了祖国的怀抱。这一在人类历史上虽不是唯一的、但也是罕见的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事件,从它发生以来,一直是中外史学家们十分注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莱斯特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英文版的《牧游帝国:500—1500年中亚史》一书。全书共352页,分为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5章,叙述蒙古帝国形成以前的中亚草原史。第6章,“蒙古帝国的兴起”;第7章,“蒙古世界帝国”;第8章,“蒙古帝国的结构”;第9章,“蒙古帝国的灭亡”;第10章,“蒙古帝国的后继国”;第11章为“后记”。  相似文献   

10.
大约在明初(公元1403——1424年间),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人所败,率部东走嫩江,以嫩江流域为其游牧地,自称嫩江科尔沁,俗称嫩江十旗。其疆界,据清代出版的《蒙古游牧记》说:“东至扎赉特界,西至札噜特界,南至盛京边墙,北至索伦界。”人们习惯上称这片广大地区为科尔沁草原。  相似文献   

11.
在十三世纪中叶的蒙哥汗时代,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指挥从蒙古其他地方出发的随行部队,以及早在窝阔台汗时代从蒙古帝国派驻西方的“阿哲儿拜占军政府”、“印度斯坦·客失迷儿镇守府”、“呼罗珊总督府”等各支部队,进行征服活动。由于种种万不得已的原因,旭烈兀和他指挥的部队一道留在以伊朗为中心的征服地区,在西亚创立了伊儿汗国的蒙古政权。旭烈兀远征时从各王家所属千户中统一选派的部族军,以及从千户中选派到西方的部族军,构成了伊儿汗国的核心。旭烈兀在征服活动中指挥的这些部队,原来  相似文献   

12.
大约 1 2世纪末 ,外蒙古地区的一小支马背民族在其强悍的部落首领的统领下统一了其周边各草原部落。此即世界历史变革与人类劫难的开端。这场浩劫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与东欧。仅在五十年之内 ,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与国家联盟便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 ;世界民族几近灭绝。在毁灭国家与民族 ,泯灭人类文化的废墟上崛起的蒙古大帝国无疑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可与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从世界史的研究范畴出发 ,西藏并入蒙古帝国当然仅可算作边缘事件。然而从藏学与中亚史学的角度看 ,这一事件却非比…  相似文献   

13.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4.
元诗略说     
历史进入元蒙,又走上了一段崎岖的道路。蒙古族人生于漠北,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 生,好狩猎,善骑射,是一个极其彪悍的民族。十三世纪初,蒙古狂飚突起,在其杰出的统 帅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各部,随后进行了旷古空前的掠夺战争,征服了许 多国家,建立起地跨欧州硕大无朋的大蒙古国。几十年之后,铁木真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 立大元,灭亡南宋,成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中华大地的王朝。  相似文献   

15.
畏兀儿文化与蒙古汗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建了规模空前的游牧国家——蒙古汗国。自此时起直到公元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北归朔漠,正是蒙古民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飞跃发展的历史时期。早在蒙古兴起以前,畏兀儿已在天山南北一带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学界称之为“别失八里——哈刺和卓文明”。蒙古初兴的蒙古汗国时期,从外部输入的主要是畏兀儿文化,这对于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本文对此试作探讨,以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的汇集交融是促成中华民族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内涵,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而体现的蒙古族牧民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外延,包括种类上的“五畜”和时空上的界定。时间自蒙古民族形成到清朝末期,空间以蒙古高原为轴心地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于1989年出版,他结合自身人类学考察的成果,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游牧帝国”的理论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新的解释模式——“两极世界”模式该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中国边疆史研究和游牧文明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拓宽视野的意义,是一种新尝试。但其在史料使用、理论建构、人类学方法论等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学者们客观、辩证地思考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文学关系史》(论文汇集),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编,1981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俄文。蒙古文学在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央亚、远东和南西伯利亚诸民族文学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交流关系。这不仅由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十三世纪始的政治史所决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进行扩张的结果,使蒙古民族上升为中央亚的统治民族,形成了东、西方各种民族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活动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远祖当推到商周时的肃慎,两汉时的挹娄,南北朝名勿吉,唐贞观中期,靺鞨来朝,已闻女真名.①五代时地为契丹所占,因避辽兴宗名讳,而称女直.南部在“契丹籍”称熟女直,北部“不在契丹籍”称生女直.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拉林河)的生女直完颜氏,由于“练于事”为众女直所推服,奉为首领,开始兴旺起来.他们继承了古老民族的文化,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是一个不断奋进生机勃勃的部族.  相似文献   

20.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