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观照自然科学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宏观、综合地探讨和描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繁荣仰赖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春天也是自然辩证法的春天。我国首部《自然辩证法讲义》于改革开放初期孕育与出版,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高校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30年来在全社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李建会、李亚明等人编写的《科学哲学读本》,2014年8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部门科学哲学的兴起以及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分化,作为自然辩证法学科中心地位的科学哲学有逐步弱化的迹象,有关科学哲学的论文和著作明显减少,本书的出版为改变这种状况增添了微薄的力量。本书的特点是条理清楚、分析深入、逻辑严谨,  相似文献   

3.
由恩格斯本人定名的《自然辩证法》名著,其伟大贡献在于:(1)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基本理论支柱之一,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另一基本理论支柱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3)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辩证自然观和辩证科学观;(4)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相结合。认为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就应当世代相传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建设和发展以辩证自然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以辩证科学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已经从主要是注解和宣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发展到对自然辩证法全面地理解和系统地阐发。自然辩证法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领域,结合“四化”建设进行的应用研究也十分活跃。因而,我们认为,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适时的。一门学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它方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对于新兴学科,更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方法论成果,逐渐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所以,本文试图对此作点初步探讨;为便于说明问题,这里主要讨论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探讨无疑是粗浅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5.
广义自然辩证法的"硬核"架构为自然观、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社会学。从本体论上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当代科学的自然观念,是有关自然的发展的观念,也是特殊形式的或曰以巨大历史感为基础的突现进化论和层级本体论。起始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即认识论上重视社会历史与实践作用的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目前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多学派的;着眼于科学中的社会与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的科学社会学,其永远的关注焦点是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从严格的学科意义而言,自然辩证法本质上具有哲学性质。从研究领域来看,其囊括范围可以更广。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翻译与自主学习为核心而开展的。本文以两部苏联学者撰写、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翻译的《自然辩证法》导读著作《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和《辩证法的自然科学概论》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然辩证法》的译名产生和传入中国的日本通路。本文揭示了在自然辩证法接受史研究中被忽视的两个面相:恩格斯的“科学的哲学家”身份和中国学者对日译苏联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史。由此探讨早期中国学者是如何接受和评价“自然辩证法”这一知识体系的,又是如何应用自然辩证法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译本在中国传播至今已75周年。为了回顾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未来走向,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2007年4  相似文献   

8.
2021年4月23日-25日,第八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生活哲学研究中心、《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主办,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会议以"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科技治理"为主题,围绕"科学社会学的基础与前沿理论""科学与生活""科学共同体治理与跨学科融合""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科学传播与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还举行了换届选举工作.  相似文献   

9.
按照时间轴的顺序 ,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发展历程作了论述。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 ,结合当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出现的新动向 ,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轮)尊敬的____________先生/女士: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举办,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1.
辩证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普遍特征,《淮南子》的文艺理念不可避免地具有辩证性的思维特点。又由于多人参与、博杂众家之论的写作特点,决定了《淮南子》的文艺理念之间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实学思潮和西学东渐为近代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徐光启为中心的晚明“历算派”学人对传统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晚明时期的科学启蒙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至今仍不失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相互借鉴和结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说明研究社会比研究自然更难,社会科学应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也应借鉴社会科学方法,适应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但要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而且要进一步走向结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辩证法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前沿,而《新世纪的辩证法》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这一新前沿得以更为充分的彰显。内在关系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矛盾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等多种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尽管各位学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其所阐述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各异,而其根本宗旨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 ,互联网尚处于萌芽状态之中。但其来势之猛、影响之巨 ,在人类新闻传播史上属前所未有。网络对新闻教育的挑战之一就是使之更新观念 ;挑战之二是使之文理兼通 ;挑战之三是使之德艺双馨。新闻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打破单一文科的过狭的教学体系 ,全面实施通才教育 ;二、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着重抓好课程体系重构和教材建设 ;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启蒙辩证法》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它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罪于理性形而上学,而不是资本主义价值增值逻辑。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蜕化的历史进程见证生态文明发展理路。相比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并没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因此未能为社会指出一条实现自然解放和人类自由的有效路径。尽管如此,《启蒙辩证法》中许多关于生态发展的真知灼见,仍然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文科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表现为: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缺乏特色和层次、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缺乏大师和高层次科研成果等。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文科要面对社会需求,形成、突出优势和特色;要采取引进领军人才实现学科团队水平跨越式提升等有效措施促进文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术语“dialectic”是理解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关键之一。这一术语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两个中译本中有着“论辩术”和“辩证法”两个不同的译名。文章试从词源、词义的演变、词的译介以及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观点四个方面探讨“dialectic”的意义和翻译,指出“辩证法”译名的不科学性,并提出了翻译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