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以成己与成物过程为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之域或私人之域涉及与个人相关的各个方面,后者既非直接呈现或展开于社会之中,也不能完全为社会所控制和支配.与之相对的公共之域,则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之上,具有开放性、外在性、公开性等特点.就成已(成就自我)与成物(广义的变革世界)过程而言,个体之域的确认,蕴含着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关注.作为具体的存在,人总是参与不同的实践生活,并在社会实践的多方面展开中,形成了多重的存在形态(包括"身份"和角色),公共领域的社会成员与个体领域中的个人,也可以视为广义上的不同"身份"或角色.作为同一存在的不同形态,这些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具有本体论上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同时也使身份之后的存在领域难以相互分离.而是更多地呈现为彼此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美·自由·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3,23(1):51-56
美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审美过程也相应地既折射了存在的规定,又同时表征着人与存在的关系。在审美的方式把握存在的同时,人自身之“在”的自由表质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示和确证;作为价值形态,美与真、善相互关联,后者同时从审美之维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自由的追求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就后者而言,自由既有其本体论的意义,又包含价值论的内涵。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后朦胧诗歌的“个体主体性”涉及到生命领域的各个层次:理性与感性,文化与本能,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诸种精神指向在现实生存图景和形而上学方面呈现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分裂又相互包容的特征,这种看似不可解析的个人话语策略扩大了人的解放效果,打开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化”的潜在可能性。后朦胧诗歌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自由的追求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就后者而言,自由既有其本体论的意义,又包含价值论的内涵.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继武 《东岳论丛》2006,27(5):141-14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的完整内容应该既表现为人类的自由,又表现为个人的自由,而且各有不同的内容。人的自由这两个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其同一性既表现在它们“目的自由”的一致性,又表现为两者前提和归宿关系上的联结;其差异既表现在自由主体上两者有时呈现对立性甚至对抗性,又表现为目的自由方面的、在利用自由时间方式上的冲突。导致类与个人自由的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既派生于个人与类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又取决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追求理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由于承载主体的不同,理想表现为"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两种类型。由于承载主体上的重大不同,使得二者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安顿个体生命的超越性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是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梦想",在二者关系上,既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真正的"共同理想",必然是既容纳"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又使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和团结成为可能的价值追求。在这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既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实现了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冯契智慧学将自由个体视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这是中国现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创造性说法。这一说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一是自由个体作为本体并非先天的设定或呈现,而是在现实生存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二是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的生成基于充分的认识论展开过程,而非神启式呈现;三是人自身内在多重性的释放与世界之多层性的开放彼此相应,消解某种单一实体对人和世界的囚禁。从而,智慧学的自由个体本体论与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相比,敞开了走向真实存在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9.
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 ,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追求勇敢、能力或地位、权力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形态追求金钱 ,“自由个性”形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价值追求具有二重性 ,既追求金钱财富 ,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从本体论和价值论上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与人的合类性活动和合目的性活动相胶着的总体精神力量,无论它是作为总的观念系统还是作为某种具体形式的精神生活方式.它总是既外在又内契地支配着人类的具体生活过程,呈现为与人类物质生活过程伴随始终的价值系统.卢卡奇在对意识形态作本体论考察得出意识形态的不可规避的价值性的结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历史的自为性的决定力量.这是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决定论"的一贯体现,也是在当今时代探讨卢卡奇思想需要厘清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1.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21,(2):105-111
从自然的原则出发,老子对个体存在给予相当关注,通过"后其身"和"外其身"而达到"身先"和"身存",便体现了这一点。按老子的理解,相对于外在的"名"和"利",个体的生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此引向天人之辩,便涉及在更广意义上对人的理解。在本体论上,老子强调以"道"观之,物无差别;从价值观看,老子则肯定以"天"观之,天人如一。相对于通过确认"身"以突出个体的存在价值,以上取向更多地从类的角度,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天)的相通性。由等观天人,老子进而对偏离自然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提出了种种批评。历史地看,社会的规范和文明发展的成果对人的存在本身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走向合乎人性的社会形态,也无法完全抛却以上方面。老子对社会规范和文明发展成果的责难和质疑,无疑仅仅见其一而未见其二,其思维进路也相应地呈现抽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9):59-6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资本论",而且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内在地澄清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机制,正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社会依托资本这个"物"解构了传统的价值整体主义而强调个人自由,但由于它所理解的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所以它不仅没有使得个体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而促使个体由于失去"最高价值"的支撑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个体主义的深层困境。《资本论》触及到了现代人这一价值困境的现实根源——资本,所以它最终破解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幻象,为现代人的未来指明了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存在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现代社会的市场化转型的实质是将人伦关系契约化,在市场主体之间建构契约身份,而人伦关系的身份契约化也必然要求个人自我存在方式的转换。社会变革与人伦关系的流变是对人的活动的解放,趋向于人的自由。在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社会变迁中,个人从关系和身份中剥离出来,个人拥有西方契约论所表述的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从而由依附于他人转变为独立、自由、自主、自律和自决的个人。个体存在的自由与孤独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应当关注个性之"在"(本质),个性的生成和个人的生成是同一过程,都经历了从自在的存在到自为的存在、再到自由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个性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自在个性、自为个性和自由个性。个性价值是指个性对人的效用性,它存在于个性与人的关系中。个性价值本体的根据是人的有效实践,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个性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化人格学的代表,林顿主张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既具有与社会价值体系一致的"基本人格",又具有反映身份群体价值的"身份人格",但总体上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拒斥社会对人的奴役,注重个体人格。林顿突出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铸造作用,别尔嘉耶夫则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前者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后者注重人的内在特质;前者注重对当下社会人格的具体描绘和阐释,后者则注重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养成。  相似文献   

16.
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萨特自由观新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思想家萨特,其思想曾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萨特的自由观无疑是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因此,萨特的自由观既具有本体论价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人、实践、社会和历史四位一体的本体论"现实的个人"是核心概念,是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以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实践是个人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彰显;社会和历史分别表现为其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一价值按其客体承担者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三大类。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它又分为人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其中个体价值包括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体的社会价值两种。前者又日反身价值,指个体对自身的满足、贡献,即自己对自己负责。后者表现  相似文献   

19.
人的价值既非上帝和圣贤的恩赐,亦非个人的随心所欲,它是社会客观地、历史地决定的。人的价值既非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物,亦不可能终止于某一社会发展水平上,它是人类出现之后便具有,并且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的。个人的价值,既不等值于它所处于其间的集团、阶级和人类的价值,亦非社会的消极制约物,它取决于人(个体、  相似文献   

20.
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着人开始走向了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作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从伦理精神本性上来说是正当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反关系,即:道德"应该"既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这种悖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本体的二律背反处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应该"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实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相联系.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应该"既是绝对的,又是历史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形成的划界关系乃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