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蔓子作为巴族历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是巴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代代相传的英雄崇拜意识,使巴人及其后裔形成了一种仁义无私而又勇猛无畏的民族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巴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早在远古时期就生活在西北、鄂西一带,后经过迁徙,聚居于以江州(重庆)为轴心,向东、西、南、北四方辐射而形成的川东丘陵地带。巴族的先民勤耕苦作,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同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点。本文在整理、分析有关历史、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对巴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貌作了简明的勾画。  相似文献   

3.
廪君巴与汉上巴之关系探略田敏先秦时期巴族活动的史迹,如果从地域上分类,主要在三个地区:汉水上中游、清江流域和川东地区。巴族在川东的史迹比较清楚,学者们认识较为一致:川东巴国的建立在春秋末战国初,此后,巳人一直在这个地区活动,直到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4.
巴族文字的发现及文字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巴族文字,与蜀族文字不同,都属于音节字。巴族文字有较多象形字符,较强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5.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的城市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文献可知者有江州、垫江、平都、阆中、枳5座都城.巴国城市分布于河流沿岸,选建在临近河流的平坝地带;巴国城市未建有土质城垣;巴国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商贸功能也有一定的发展.巴国城市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既与巴人历史时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巴族民族文化的尚武精神和建筑传统具有充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上古时期郁山盐泉与巴国兴衰的关系。远古巫臷民借助对郁山盐泉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巴族对郁山盐泉的开发与利用,使其立国于枳;最终,楚国西进,巴国失盐而亡。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在半个世纪的巴史研究中,巴的字、音、义是一个重点。的确,巴的字、音、义的明确有助于解决巴史研究中的诸如图腾物、族称、族源等问题,当然对汉藏语系民族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多年来,一些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巴族之巴意义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巴为坝”[1]、“巴为石或石穴”[2]“巴为白”[3]、“巴为鱼”[4],加上历史上的“巴为蛇”[5]、“巴为河流”[6]、“巴为植物”[7]等说法,可谓是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如何认识巴族的含义,我以为应将其放入大的文化语境中从语源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中舒先生作《巴蜀文化初论》,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其中颇多创见,而论及西南诸族的问题,则亦有可以商榷者。徐先生认为板楯蛮(亦称为賨人)是巴族,这是对的;但是文中又说:“哀牢和氐,都属巴族。”(《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二期22页。以后省去学报,只注页数。)又说:“板楯也是廩君之后。”(28页)又说:“賨民就是板楯蛮,他们都是廩君之后,六朝时又有巴氐之称。”(32页)又说:“古代巴族又有僚称。”(33页)这样一来,廩君蛮、哀牢、氐、僚诸族,都变成巴族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愿意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徐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两汉以前)的巴人,聚居在以重庆为中心的三峡、鄂西、湘西广大地区,从事渔猎、畜牧、农耕及手工业生产,历经迁徒繁衍,促进了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直接的和变相的繁重的赋税征收,给古代巴人带来沉重的灾难,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摧残,巴族人民纷纷进行了抗争。  相似文献   

12.
古籍上有巴国、巴地,但似乎没有谈及有独立成系的巴族.古籍谈到巴民族时,多是以各部落、氏族胪列说明它.所谓巴氏或廪君务相姓巴,并不是指独立的巴民族,而只是以巴为姓氏的一个氏族分支.巴氏务相的族属并不是巴族,而是古代的越人.  相似文献   

13.
川东民间故事中图腾信仰的演变表明 ,崇蛇巴族是川东的土著居民。崇鸡、狗的苗瑶族群的势力与文化曾驻足川东地区 ,鸡狗与蛇 (龙 )图腾信仰发生明显的冲突与融合。之后 ,苗瑶族群的影响很快由强变弱 ,以至崇虎巴族统治川东地区时期 ,鸡、狗与虎图腾信仰的冲突与融合缺乏明显的表现 ;而蛇 (龙 )与虎图腾信仰的冲突与融合却很突出 ,并以融合为主导面  相似文献   

14.
古代巴族拥有悠久的崇虎历史,巴式青铜兵器上大量存在的虎纹图案反映出巴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崇虎宗教文化内涵。文章在对虎纹释解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巴人崇虎的宗教文化内涵和意义,以期从新的角度全面认识巴人崇虎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在巴史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关于巴族图腾是什么这一课题的探讨却不尽如人意。鉴于这一问题在巴史尤其是巴族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我们拟在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巴族的图腾是什么?一般人说是白虎,但从民族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结论却是否定的,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白虎不是整个巴人的图腾,而只是清江流域巴人的图腾.整个巴人的图腾是蛇,严格地说是蟒蛇。  相似文献   

16.
虎钮锌于作为巴人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巴族地区,时代多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其功能及埋藏方式均与战争和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土家族及其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包括早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廪君巴人"和巴族起源的认识,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在肯定了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过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宏观设想.  相似文献   

18.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渝以其丰富的物资及勇武善战的巴渝民众,这里又成了支持中原王朝统一大业的柱石和后方基地,其军事文化又成为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巴族,是个能歌善舞、非常强悍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对开发鄂西、川东有着重要贡献。他们创造的光辉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上有着绚丽的篇章。 古代巴族首领,名巴务相。史学家授予他崇高荣誉,称“廩君种”。他创建一个国家,呼“夷城”。以后,巴人又建“廩君国”,“巴子国”等国家。廩君种的后代,即巴族人在四川境内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湘西的部落构成武陵蛮一部分;先后移至鄂东的,东汉时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见《辞海》221页“巴”条)。鄂西恩施地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他们记得祖先是居住在湖北长阳县。可见,巴人足迹曾至附近数省广大地域。  相似文献   

20.
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地区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编钟,其中成组出土的编钟与楚式编钟形制相似,并具有一定的乐器演奏功能;单件出土的编钟则均为形体很扁的甬钟,其音乐功能相对较差,主要用于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