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崇祯本《金瓶梅》评点产生时间较早,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序跋,理论内容更为完整丰富。评点内容可归结为一个"情"字,涵盖世情、人情与文情三个方面。在社会批评方面,评点者强调此书是写世态炎凉之书;在对人物的道德评价方面,评点者对"情"与"淫"做了明显的区分,于情欲纠缠之中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批判和悲悯;在艺术手法方面,评点者则借鉴了传统书画理论与文章学理论对小说的创作技法给予充分的赞美。这些评点内容揭示出《金瓶梅》一书深刻的创作主旨与警世意义,从而与"淫书"论划清了界限,在《金瓶梅》接受史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是用所谓"消遣法"评点古书"当赠后人",达到以批评鉴赏命世、垂名不朽的目的。他把《西厢记》视为"天地妙文",既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伟大文学价值,也揭示了《西厢记》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是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本来就存在的"天地自然"。他推重才子、佳人之间所发生的"必至之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叛逆。此外,他对艺术虚构、人物塑造、捕捉灵感等问题的论述,都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有益于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3.
刘锦涛 《兰州学刊》2008,(7):152-154
李贽打破“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标准,以自己的是非为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具有独特的特点。他注重历史人物的功利效果,讲求原情论势以品人,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民性,反对用道德原则简单评价古人,主张用用辩证对比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美学思想,是以其“童心说”为核心理念的.“童心说”开辟了晚明唯情论和自我表现的“革命性”变革.在既有的李贽研究中,学者对“童心说”仅以“赤子之心”解,着重于其“真纯自然”.事实上,李贽倡导“童心说”,是一种“立的主张,李贽对佛教的空观思想的引用阐发是与其童心说互为表里的——“真空”是“童心”的本体,“真心感动”成为个性自由的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大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鉴赏强调“理会文字”,主张读者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交融和渗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审美心境。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具有现代性理论探讨风格,对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主张,后人概括为"文气"说.而什么是"文气"向有争论.我们认为,所谓"文气",是声与情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美感.而且古典诗文的"文气",通过朗诵,可以得到重新的解构.  相似文献   

7.
论冯梦龙的情感美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梦龙(1574—1646)是明清时期情感美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①。他的情感美学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情本论、情教论、情爱论、情理论。下面对此进行专题阐析。一、情生万物、“情本永在”的情本说冯梦龙高扬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坚持以情为本,强调“情本永在”、“情之可久”,对情感属性作了本体性规定。“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②。这里肯定情生万物、情之不灭和情之本真,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把情感视为世界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创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张维娜 《理论界》2004,(2):128-129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他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金圣叹十分推崇《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他赞叹道:“《水浒》所叙,叙一百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水浒传序三》)因此,在《水浒传》评点中,他自觉地把人物性格分析作为重点。他采用对照法来分析人物性格,或是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加以…  相似文献   

9.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剧论史,在明中叶以前,关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剧作家及理论界的充分重视。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孟称舜,极大地发展了前人成说,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遵循"尤为其人写照"的基本原则,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主张运用艺术概括、犯中求避、以形写神、"化其身为曲中之人"等具体方法来塑造人物。孟称舜的戏曲人物论既承绪前人,又独出机杼,对金圣叹"性格"论及李渔"全以身代梨园"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敬峰 《理论界》2012,(8):104-107
孔子主张"求仁",是要向外发用,孟子主张"义内",是说行"义"的根据为人性所本有,而到程颐合内外始提出"敬义夹持",程颐以"敬"与"义"二元对立一元为主之二分结构,统领其工夫论,形成以"敬义夹持"为核心之心性工夫论,追本溯源探究程颐的"敬义夹持"思想是廓清和理顺程颐哲学工夫论,从而为研究"敬义夹持"思想之集大成者朱子乃至儒家心性工夫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田恩铭 《殷都学刊》2008,29(3):98-102
“龙虎榜”的录取过程为中唐文体文风改革的一次代群承传提供了最佳机遇,“龙虎榜”是中唐文体文风改革思想承传的一个联接点。陆贽、梁肃等人继承了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人的文体文风改革思想。进一步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通过贞元八年(792)的这次科举取士被韩愈等人接受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才有了文体文风改革运动的发展高潮。文体文风改革思想的发展从陆贽、梁肃传至韩愈、李观等人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伯因匈奴单于来朝而任职雁门、定襄,所以呼韩邪单于路过之郡依次是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左冯翊。  相似文献   

13.
何世剑 《河北学刊》2012,32(5):96-100
明代著名文学家、大学者杨慎崇法六朝,他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杨慎“推源辨体”,在编纂《五言律祖》等选集时发现了“庾信体”诗文的审美价值,接续杜甫重新阐释了庾信诗赋“清新”、“老成”的内涵.二、杨慎接受庾信“缘情绮靡”写作观念,以性情为诗,主张诗文“新变”,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并且模仿庾信诗赋进行写作,故其诗文呈现出“绮靡”风格.三、杨慎作为学者,进行“知识考古”,他在音韵、训诂、考据等方面对庾信诗赋词句、典实出处等多有辨析,对庾信写作技艺及后世对庾信意象、技法的接受也作了细致爬梳.  相似文献   

14.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12,32(4):23-29
本文旨在对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解读。该书对于学术界过分偏向心性之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确有纠正之功。但其对于儒家内圣之学缺少同情的理解,以致要求放弃内圣外王的理想,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留下了根本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韩岚 《学术界》2012,(2):204-207,288
《意林》是唐代马总根据庾仲容所编的《子钞》增损而成的有关子学的类书,为历代校勘家和研究诸子思想的学者所重视。清末著名学者黄以周的《意林校注》六卷以陶镜寰校本为底本,又充分吸收了李金澜补校、小米复校本的结果,补订文本,重定篇次,并校正考释,甚有学术贡献。但是黄以周本人和学界都以为这部著作已经佚失,其实,稿本现藏在上海图书馆。本文试作介绍并考辨。  相似文献   

16.
白云娇 《齐鲁学刊》2012,(3):109-113
萧梁年间,部分兰陵萧氏文人以各种原因北迁入齐。他们出身皇族,文化素养较高,入北后政治上受礼遇,文化上获信赖,生活优游安宁,文学活动频繁。通过与本土文人的持续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既保有南朝精巧工致特征而又兼收北方清新之气的独特文风。由于萧氏及其作品的出现,在北齐文坛上引起一些文学讨论,推动了南北文风融合,为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充《论语》注以道家的“自然之性”作为儒家纲常的存在依据 ,但同时极力强调儒家礼教的作用 ,具有向儒学靠拢的学术倾向。这种儒道兼综而侧重儒教的思想性格 ,既与李充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关 ,亦反映了东晋初期士族文化及玄学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韩愈虽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关于天命问题的系统理论,但他着重从“天人相仇”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人类怨天情绪产生的现实根源,为文人诗家抒写因人生坎坷而引发的愤懑之思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受此影响,韩愈的不少诗歌作品在抒发感激怨怼之气的同时,往往诉及上天,从而强化了其作品的情感力量和批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的力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韩愈诗学审美思想的形成,改变其观察社会、审视自然的眼光和心态,改变了历来诗家重在刻画自然之美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9.
黑琨 《晋阳学刊》2005,8(4):76-79
学界历来认为霍光是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的幕后指使人,而盐铁会议则是霍光、桑弘羊矛盾斗争的具体展现。其实盐铁会议的召开并非霍光事先策划的;霍光是昭帝时期的实际执政者,以其权势、地位,不必借助无实权的贤良、文学等儒生的力量即可决定政策兴废;贤良、文学能够“直言极谏”,正是西汉选举制度所要求的,并非受霍光指使而为。  相似文献   

20.
傅承洲 《河北学刊》2012,32(2):74-79
李渔宣称"行乐第一",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操纵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他一生广置姬妾,笔下人物大多妻妾成群。其性爱观念主要考虑男人的利益,婚恋小说要求女人无条件地顺从男人。李渔对居室、园亭颇有研究,一生三次修建别业。他把自己置造园亭的绝技与雅好移植到了人物身上,并已明确意识到人物身份、性格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晚年转型为文化商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靠忠厚起家,凭仁慈发迹,赚钱后享受生活,仗义疏财,决不当守财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