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古代货币史的重要议题,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货币思想层面的分析.提升交换效率是货币制度变迁的思想诉求,流通性与稳定性是货币思想的考量要点.晚明之前,铜钱与纸钞均无法同时满足流通性与稳定性的要求,流通货币形成了一个“循环困局”.外银内流的偶然事件突破白银流通性不足的瓶颈,催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必然发生与“循环困局”的破解.白银货币化的制度变迁建立在一个互利互制的利益协调基础上,强化了社会成员选择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一致意愿.  相似文献   

2.
白银货币化使得明代国家的货币垄断权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严重弱化,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制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证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1)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2)切断了通向恶性通胀之路;3)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4)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  相似文献   

3.
以唐宋之际白银的生产和加工发展为前提,白银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晚唐时出现了不少民间用银的记载.入宋以后,民间使用白银器饰的禁令被解除,白银成为一般民众的日常消费品.相应地,人们对白银的认识不断深化,揭开了长期蒙在白银上的神秘面纱,白银的使用获得了重大发展.而白银使用的发展,是白银从商品变为货币的必经阶段,继此之后,宋代的白银货币化才正式展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南宋初期的商品货币关系中,选取拥有广阔市场、曾经充当币材的绢帛作为参照,勾勒了白银与绢帛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变化的历史进程,探讨了南宋绍兴中叶至乾道间出现的”以银代绢”、"以银买绢”现象及其反映的白银货币化意义.提出了南宋初"以银代绢”、"以银买绢”现象出现之时,即是白银货币化初步实现之日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价值是难以用货币来计算或者根本不应该用货币来计算的精神价值。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是货币功能对非物质领域的僭越。非物质价值货币化与我国现代化密切相关。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导致非物质价值货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实质是非物质价值的商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吊诡,也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围城。非物质价值货币化导致社会生活的全面物化,严重腐蚀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只有走出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价值围城,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货币化的反思与经济转轨的突破点———国有企业与金融业改革的一种思路郝继伦中国18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伴随着持续的货币化过程,货币化过程中的货币发行收益使相当的超量货币供给并未表现为通货膨胀压力,从而支撑和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货...  相似文献   

7.
万明  侯官响 《文史哲》2013,(1):72-88,166
16世纪,晚明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发生了以白银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变革,万历十年(1582)刊刻的《万历会计录》记录了这一变革的成果。其中田赋征收的起运存留和折银情况,为我们了解明代万历时期及之前的财政结构和演进,探讨财政视角下的田赋折银以及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资料。以山西为例,从《万历会计录》可以看出:万历六年山西全省的田赋白银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了32%,这与嘉靖之前山西田赋折银的偶发性、随意性相比,显然有了进步。田赋以外,山西对其他各种徭役、商税、杂税也征收银两。此后,随着万历清丈,一条鞭法的普遍推行,白银货币化遂进一步深入,国家财政体系处于转型之中。在全球化开端之时,山西这一趋势,与当时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沉重打击,日本国内的经济恐慌和社会矛盾十分严重,日本亟须拓展国外市场以解决国内困境。1934年夏世界银价被大幅度抬升,我国白银出现巨量外流,中国由此爆发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中国经济陷入巨大困境。为了扩大日本对华经济侵夺并削弱国民政府调整货币与金融的能力,日本利用治外法权从中国走私巨量白银并运往国际市场售卖。日本的运银行为加剧了中国白银货币严重流失的困境,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推行废除白银本位的货币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国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货币化推进。只有货币进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才能使商品、劳务和资源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并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和配置。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货币化的过程。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货币和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范围大,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一国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制度变迁或结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迅速提升,经历了商品和劳务货币化,资源货币化,国际输入性货币化进程,这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超额货币。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发行数量与结构应与体制变迁、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才有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来中国金融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货币化与金融增长:一般性说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十分迅速,到1996年货币化指数已达108.58%。从总体上讲,货币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是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结构自农村改革成功以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所导致的,特别是在1979至1984年间,由于农村的生产责任制的实施与大量非国有企业的出现,使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增长,经济中被货币所媒介的部分迅速提高。由于改革中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吸释货币供给的功能,国家也向经济中注入了大量无通货膨胀风险的货币,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货币化收益。显然,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的法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 ,诱发了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甚至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消除了通货紧缩 ,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法币改革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反通货紧缩以及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均平赋役是历史上数不清的赋役改革的共同特征,统一征银则是明代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主要特征。明代赋役改革呈现出三大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向:一是实物税转为货币税,二是徭役以银代役,三是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这三大趋向都与白银有着紧密联系。赋役改革以折银为主要形式,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明代白银货币化,也即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于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直接推动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身份走向契约。它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均平赋役是历史上数不清的赋役改革的共同特征,统一征银则是明代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主要特征。明代赋役改革呈现出三大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向:一是实物税转为货币税,二是徭役以银代役,三是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这三大趋向都与白银有着紧密联系。赋役改革以折银为主要形式,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明代白银货币化,也即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于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直接推动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身份走向契约。它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3):145-154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南京政府十年期间,为了改变中国长期以来货币紊乱情况,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进行酝酿已久的货币改革.首先是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币制.但是,中国并非产银国,而是用银国,所需白银大都需从国外进口.废两改元之后不久,因为美国的白银政策,造成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急剧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通货紧缩,经济萧条,国民政府面临更大的财政经济危机.为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放弃银本位制,使中国通货脱离国际白银市场的影响就成为必然.为此,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以解救危机.  相似文献   

16.
赵志浩 《北方论丛》2013,(1):105-109
明代田赋之征从“折色”制到“征银”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各项税收都逐步实现了用银征收,从而对明代白银的货币化进程、粮食价格波动和海外贸易都造成影响.田赋征银增强白银的货币本位地位,促进了国家税收商品化、国家财政市场化,因而明代商业、市场、外贸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连为一体.税收征银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在客观上能够节约仓储及管理费用,在增加明代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节约了统治和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金融改革令》,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一)把中央、中国、交通(后来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等银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规定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支付和市面货币流通均用法币;(二)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三)法币与英镑,后来又与美元,发生固定的等价联系。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币制改革。对于这次币制改革,究竟应当怎么评价?我们认为,应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评价法币政策,既要注重政治关系,又要注意经济关系;既要看到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8.
城镇户籍价值的显化与淡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镇户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之一 ,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历史见证。城镇户籍是有价值的 ,在本文中把城镇户籍货币价格化过程称为价值的显化 ,把城镇户籍的货币价格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称为价值的淡化。城镇户籍的显化与淡化同样是政府行为。时至今日 ,城镇户口的价值还是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紧密相关① ,因此本文主要依据公开的政府文件作分析。严格地说 ,城镇户籍的价值显化包括货币化和非货币化两方面。非货币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把城镇户籍作为一种奖励与补偿。奖励主要体现在对有一定职称的知识分子家属、有一定年资的中小学教师家属…  相似文献   

19.
1830年代清朝政府体系内部爆发了一场有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是如何看待国内货币供给稳定性与对外贸易平衡的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这场讨论未能上升到理论水平,而且一些参与者在若干重要的具体问题上的判断夹带着大量错误和偏差。本文的重新估算表明,因鸦片贸易而引起的白银外流至多仅占当时中国白银货币存量的一个很小比例(3.6%~6.7%)。对当时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冲击应来自其他方面。知识的迟缓进步是不当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正式提出后,晚明史研究便关涉其中,至今已有七十余年,成果丰硕。综括起来看,相关重要研究视角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视角,核心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心的追寻。二是近代化/现代化的视角,从西方冲击与中国反应模式到中国中心论,更多转向中国本土经验。三是社会的视角,导向多元结构的认识。四是全球的视角,一个整体概念的确立。通过对各主流研究视角的归纳梳理,其实还可以探寻出另一种综合视角,即沿着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经济货币化——近代化——全球化的路径,以货币为引擎,以市场经济萌发为背景,晚明整个社会形成了连锁反应——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多元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传统向近代的社会转型。它也可以概括为一个过程,即货币化;一个趋向,即近代化;双重使命,即走向近代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