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至今仍然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 ,对于这一命题的理解却见仁见智。本文试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角度剖析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张力性质 ,对现代西方文论中涉及文学语言的“突出”说和“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探讨 ,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 ,是一种驾御语言张力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钟名诚 《云梦学刊》2003,24(6):19-22
朱光潜在美学、文艺学的研究过程中阐发了对语言特别是对文学语言的看法,展示了独特的语言批评观:言意观,发展观,语用观,风格观。言意同一,言意相随,言是意的组成部分是其言意观。文学语言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语言发展创新的关键,白话代替文言并适度欧化是其发展观。“修辞立其诚”是其语用观。人格与风格同一,风格也受到潜意识的影响等是为风格观。文学语言一是表现二是感动是其功能观。  相似文献   

3.
国内语言学界通常将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等同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体,这根本违背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能指是“音响形象”,不是“语音”。“能指-所指”一对概念集中体现着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而“语音-语义”一对概念体现的是索绪尔所批判的分类命名集语言观。  相似文献   

4.
张瑜 《理论界》2008,(7):119-1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真假标准,从语言描述、反映外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的指称问题,由此得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或“伪指称”的结论,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本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指称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思路,指出语言的指称问题实质是语言创造性问题,从这个意义说,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性的一种用法,从而改变人们对文学合法性地位认识,重新思考和评价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进。历史上许多语言的分化,统一和转换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7.
对艺术的理解离不开它特定的文化与思想语境.对艺术语境化的理解也使得重提“什么是艺术”之问成为必须.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给艺术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了挑战,一个崭新的概念——“类艺术”应运而生.作为新近出现的艺术术语,“类艺术”与人文学密切相关.价值是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事关人类利益.面对价值,人文学采取的方式是分析研究,而艺术则是揭示价值.艺术人文学认为,一件艺术品包含四个紧密结合的维度,即FPCS模式:艺术形式、观者介入、内容和主题,没有揭示某种价值,形式与内容没有合一的艺术品就是“类艺术”.“类艺术”概念的出现进一步落实了艺术人文学,凸显了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无疑,基于价值的艺术人文学对剖析当代文艺和“中国艺术人文学”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建平 《学术月刊》2022,(3):183-192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邓伟 《兰州学刊》2009,(2):81-84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观念迅速为知识界接受,使得整个晚清白话小说发展都打上了它的印记。也造成了“新小说”发展的空前盛况。其时,人们直接赋予小说教育下层民众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新小说”的文学语言与白话的采用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同时,由于白话发展的实际水平,“新小说”的白话语言渊源多为传统白话小说,并存在其他的成分,形成一种近代化的文学语言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10.
种海峰 《学术论坛》2006,4(2):24-28
哈贝马斯的语言观是理解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从语言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从经验语用学的角度理解语言的功能、对语言在人的不同的行为类型中作用的分析,以及通过“语言理性”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学术意向,构成了哈贝马斯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亓光 《晋阳学刊》2015,(3):103-109
人类的公正思想源远流长又恒久弥新.在公正思想滥觞中,形成和产生了不同的公正理论,而在各种公正理论的发展、争论与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公正的话语框架也逐渐显现并确立成型.以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等典型的公正话语框架为例,可以发现伦理话语框架在公正的话语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其本质即共同的话语基础则是“应得正义观”.通过考察“应得正义观”及建构其上的伦理话语框架,其原始假设“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值得商榷.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特定或相似的公正的共同话语框架——伦理话语框架.要理解公正的话语框架,应该跳出伦理话语框架思考公正概念、公正理论与公正话语的内在关系,这需要一种基于且服从于理解的解释思维——政治诠释学.在理解公正的过程中,政治诠释学所建构的话语框架的思维形式、解释路径和反思逻辑,能有效反思公正的伦理话语框架,进而以政治诠释学的话语框架批判并超越理解公正的伦理话语框架的可能局限,以期解放对公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对语言与理解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是理解的基础不学会使用语言,进而学会认识一种语言,我们显然不能谈论任何事情,也无法进行“谈论”。因为语言知识亦是现实知识。人因为掌握了语言才具有了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世界“观”。世界同世界之“观”的关系就如同视象学所说的事物的知觉同事物本身的关系。在现象学看来,“事物本身”只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彼此转换的事物知觉的连续性。现象界就是在人的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建立起来的客观世界,如果没有这种交换与理解,则形形色色的现成在于事物的统一,即自然((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中译本P177)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13.
于小植 《东岳论丛》2023,(2):18-27+191
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鲁迅文学语言形成的渊源研究,以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鲁迅语言研究和鲁迅的翻译观、翻译语言及翻译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研究范式方面大致形成了历时性的直觉和常识的范式、分析哲学的范式和并不充分的整体论范式。我们需要梳理这些方向和范式下的研究成果,重新辨识不同研究范式的价值、意义和限度,从学理层面和文学研究实践层面探讨鲁迅语言研究的学理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此发现百年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呈现出来的审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及其牵扯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和文化趋向的嬗变,推动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走向包含文学语言、创作和翻译主体以及研究主体的整体性研究。应该说,对鲁迅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探寻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范式革新的可能路径,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百年文学研究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学语言观,指出刘勰尽管发现了语言的“物性”,但仍相信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加以挽救,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语言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对于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之共识,但有关认识往往是作为共时性的理论形态而被人们所接受,其对具体文学历史研究的影响尚较为有限。文学语言视域中的文学史描述对文学史研究极为重要,这一研究视域的确立,可使以往文学史描述中断续呈现的文学语言发展脉络,得到连续而较完整的梳理;在连续的文学语言发展之历史脉络梳理中,又使我们能够重新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就前者来看,以文学语言发展为中心描述文学史,可使一些描述语言发展的概念得到清理,并且准确地划分其层次,以获得一个可以对文学语言发展作细致描述的逻辑框架,从而连续而完整地梳理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就后者来看,在文学语言发展的研究视域中,我们能够看到常被作内容表彰的建安诗歌、盛唐诗歌于语言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看到常被作内容批评的南朝诗歌于文学内容表现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新认识这些重要文学阶段之间的历史关系,等等。文学语言的研究视域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对传统文学史描述的概念、逻辑、价值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18.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动的文学批评大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论转向",可分为形式主义语言观、语言的诗性与意识形态性、后结构主义语言观三大板块,它们从批评理论到批评实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文学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登峰造极之作。小说以精炼简洁的语言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作品中多次描写的圣地亚哥的无意识睡梦。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讨作品中所隐喻的现代西方男权文化,旨在阐明这种现代西方男权文化虽是海明威本人所追求的,但他又超越了这种文化,表达了其复杂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辨味”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诗味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结果。“辨味”实质上就是要分辨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分辨文学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类型;分辨文学的品位、韵味、意境,其强调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和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