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初传于于阗,于阗在佛教东扩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阗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于阗塞语在被迫消亡的过程中对征服者的语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于阗塞语词汇被借入回鹘语中并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佛教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于阗早期绘画受古希腊的影响,体现出犍陀罗的艺术特征。4—11世纪,于阗佛教绘画风格继续受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同时具有中亚特征的二维平面和装饰风格,并且有向中原绘画风格靠拢的迹象。于阒佛教绘画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完成了佛教绘画的原初形态与中原人物画之间的对接,为中原画坛提供了新颖具有可借鉴性的绘画样式。文章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与邻近地区绘画遗存的比较,力求探讨古代于阒佛教绘画不同阶段风格发展衍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毗沙门天王是于阗的保护神之一,在古代于阗人的心目当中毗沙门天王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关于阗的很多故事与传说中也多次提及毗沙门天王,其中有些故事在敦煌和新疆发现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同时,于阗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对中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就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及其影响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和新发规的莲瓣石膏饰件及其古遗址,提出了位于和田市西南喀拉喀什河畔的库玛尔山与玄奖记载的佛教圣地瞿室(?)伽山是同一地望的同一座山、库玛尔山即为古于阗牛角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于俱闪弥国最后灭尽的故事,最初可能编纂于西北印度或其周边地区,今保存在汉语、藏语、于阗语等各种语言的佛经中。其中有三种藏文文献和于阗有关,即《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于阗阿罗汉授记》和P.t.960《于阗教法史》。与早期法灭故事不同,这三种文献所述皆从于阗佛教的衰落开始,其情节有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从内容分析,《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编成于811年前后;《于阗阿罗汉授记》是9世纪50年代于阗人创作的作品;《于阗教法史》则很可能成立于9世纪中后期于阗从吐蕃统治下重新获得独立之后。8、9世纪之际法灭故事在于阗颇为盛行,这和5世纪以降吐谷浑、柔然、丁零、嚈哒、突厥、唐朝、吐蕃等势力先后对于阗的侵扰与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于阗语是新疆发现的古语言之一,已于公元10世纪左右消亡。于阗语文书的主要发现地是敦煌与和田,收藏地则主要在欧美各国,我国对于阗语文书的收藏起步甚晚。中国人民大学藏胡语文书,虽多有残破,但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于阗语世俗文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9.
10.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本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制。  相似文献   

12.
国都与国运     
国都作为王权的象征和王朝统治的权力运作中心向来被视为国家的根本重地,它直接影响着一个政权的政治命运及其政治作为.国都与国运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建国立都是关系到王朝长远利益的大事,历代王朝在立都之前,常详查天下地理大势,选择那些能够使王朝江山永固的“不倾之地”作为王朝的根本.“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1].分析各王朝的定都成因,不难看出国都定位的三种基本战略倾向:一是着眼于进取;再是着眼于退却;三是着眼于保守.国都定位的战略取…  相似文献   

13.
华盛顿地区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多和体育运动设施全。在华盛顿市,上到总统下至街头流浪汉均是体育活动的经常参与者。人们天天在跑步。在华盛顿市区,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大街上,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工作日,无论是上午、中午还是晚上,到处都可看到男女老少在跑步,给人的印象是,美国人都在跑步。有趣的是,人们喜欢带着狗一块跑步,狗在前跑,主人在后追。这样既遛了狗,也迫使主人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人们还常推着婴儿车跑步。年轻父母既要看孩子,又不能耽误锻炼,只得将孩子放入特制的推车里推着孩子一起跑。这种特殊…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自80年代以来,文论范畴研究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研究者对方法论的忽视,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尽管成果不少,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从目前范畴研究中归纳出五种方法论,就这五种方法论的优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气"说的分析,谈到了五种方法论的综合运用的效果,最后,笔者强调除综合上述五种方法论之外,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还应紧密结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15.
前人所研制的东亚三国古代北极光年表由于时代与技术局限而存在错漏。尽管日本古代北极光记录独具特色,但囿于数量,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研究材料。日本北极光记录的规律受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利用新史料与数据库制表,将其中的日本古代记录数量提高一倍并对可信度与规律性展开研究。其规律性符合前人研究结果,证明了本身的真实性。现有的东亚三国古代北极光记录依旧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亟待继续发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咏物诗自身的发生发展、起落消长的运作情况,勾画和描述了古代咏物诗不断演进、流变的过程,展示了各个时期咏物之作的新的进展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把西域史的研究推向新水平──读《于阗史丛考》殷睛近年研究西域史的论著不断面世,但像张广达先生和荣新江先生合著的《于阗史丛考》(上海书店1993年12月出版)这样引人关注的却并不很多,因为它把西域史研究推向了新水平。《丛考》收集了两位作者十余年来合写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国广大的领土之上,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兄弟民族之一,现有四百二十六万人,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和广西等省  相似文献   

19.
古代所称于田,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地区。自古以来,和田就是闻名于世界的玉都,又是中外共知的织毯业名城,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站。近代以来,俄英帝国主义妄想侵占这块神圣土地,间谍特务不断潜迹于和田及其迤南的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区;在苏联扩张主义者的唆使下,印度军队曾于1962年入侵我和田以南的阿克赛钦地区。当时的印度政府外交部于1960年初为了反驳我国外交部提出的关于阿克赛钦、哈拉哈什、玉陇哈什等名称都源于维吾尔族的确凿证据,而颠倒历史说: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在中华民国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然民国时期政局纷乱,南京的地位频繁升沉,而其作为国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亦饱受质疑。一系列质疑之集中表现者,即为数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首都论战。在此过程中,“为南京作强有力辩护”的史地学派积极推动西方地理学的传播,发挥史地之学致用功能,开展长达30年的对南京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对国都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该学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的努力,亦反映出民国时期西方地理学的传入和在地化应用。史地学派对南京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集中表现为张其昀、沙学浚等人全面、深度参与近代国都论战,“为南京做强有力的辩护”。此论战第一阶段为1928年前后张其昀与北派地理学者白眉初等论证南京作为都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阶段是抗战胜利前后,沙学浚、李旭旦等多次回应首都论战,对南京位置价值、空间价值和都城价值进行新的阐释与评判。史地学派从初涉南京史地问题到全程参与国都论战的过程与其知识凭借,既是学派成员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选择的缩影,亦是西方地理学传入和运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