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独特的现象学观念的形成有赖于远取"现象"和"逻各斯"二语的古希腊词源,近则扬弃胡塞尔与康德的"现象"概念,最终迭至"现象学"与"存在论"以及"解释学"的贯通.本文以<存在与时间>"导论"为中心考察了代表现代西方哲学深刻转向的"现象学"观念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2.
当胡塞尔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口号时,已经闪烁了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火花.但是,由于固守着还原论的传统理路,这位德国现象学前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悖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先验哲学的轨道.为了彻底清除现象学的先验残余,梅洛一庞蒂致力于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式的形而上学主导下,人们在意识中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从现象学视域来考查,可以通过现象学还原消解自然观上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扬弃传统的"主体一客体"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通过对生态的存在论解读,防止认识论领域的形而上学对实践领域的僭越,还能够恢复人与自然原始的亲缘关系,最终以人对大地的情感和审美判断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舍勒及其追随者哈特曼提出了质料价值伦理学说.该理论立足于现象学对西方伦理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主张对德性之立足根基的价值本身进行探察.价值的认知与价值的功能化滞后于价值洞见,而正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内容,或"质料".价值洞见从根本上发端于情感的家园--心灵,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情感现象学得到理解.立足于情感现象学,舍勒提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探察异质文化价值之根基,从而同情、容忍直至接受异己文化范式,最终实现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谐调".舍勒的思想能够在佛教学说中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5.
相比自然思维,现象学反思是一种再造性的后一思;相比内感知,它具有非设定和非现时化的特征.除了这些对反思行为自身的界定之外,现象学的实事一般还要求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原本性、揭示性和时间性的特征.而在现象学反思中,现时性的内感知最终为自身关涉的内意识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发展至今出现了众多流派,而不同流派的思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凸显各自特质的同时又折射出它们的共性特征.这一共性特征实质上就是现象学的灵魂所在,当属其解放性,突出体现在走出“自我中心困境”、突破单一的分析结构、跨越传统的研究思路这三大层面.对这一核心思想进行深度解读,有利于凸显现象学各流派哲学观念的内在统一性,最终促进研究者对现象学的深层理解和科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种方法结出理论果实的地方(解释学),却可以看出这种哲学方法的最后归宿是反对方法.本文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唯物辩证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现象学的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中介与现象学的"居间",就方法论而言,虽形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差别与对立的.现象学方法的无立场、无前提、中止判断等都只能导致一个结局最后以反对方法收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运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对立.  相似文献   

8.
哲学一直在寻找一种旨在到达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但一切哲学的方法都难以逃脱"我"的思维陷阱.这种状况在现象学者那里得到了改变,现象学者强调现象学直观的素朴性和本质性,现象学的直观可以到达本质.但现象学直观获得的"本质"值得商榷,它的直观的丰观性仍然无法根除.我们在佛教禅宗的"禅"方法中发现一种更为古老和根本的直观方法,这种直观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体验自身,是人在自身之中的回转而回到自身的清白状态.这种"看"的方法让呈现和呈现者以及所现之事回归其自性,在普遍的自在中保持存在的纯真又促其显露,为此人们来到真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是毫无收益的事业吗?这个在现象学运动史上由冯特(Wihelm Wundt)所引出的问题,一度引起了该运动二号人物马克斯·舍勒的高度重视.舍勒先后几次著文反驳冯特的批评.他以一个现象学家的直观立场,对"否定判断"和"同语反复"在现象学表述进程中以及在本质直观进程中的可能意义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鉴于"本质直观"对现象学思想而言的重要性,我们在此剖析一下舍勒的反驳意见,应该是饶有趣味的.同时,这对理解舍勒思想的特色,对理解舍勒思想与胡塞尔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薛刚 《晋阳学刊》2014,(4):77-82
如何看待《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不仅是黑格尔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与哲学体系是否需要一个"入门"或"导言"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从耶拿时期就开始思考并寻求这个答案,在经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合之后,他确定了《精神现象学》作为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但在最终出版时把原初的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科学"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又表明了黑格尔对于这个"入门"或"导言"采取了部分否定的态度。本文通过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来探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莱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在《总体与无限》一书中究竟占据怎样一种地位,似乎不甚明朗,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信手之作.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莱维纳斯思想不可或缺.而且"爱欲现象学"具有多重意涵,不可偏颇.即对"爱欲现象学"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爱欲问题上,而应该沿着他原本的思路逐步展开,从而揭示出"繁殖"、"父性"、"子女"、"兄弟之爱"等一系列环节,展示出"爱欲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多重意味,及其与莱维纳斯政治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内含意向体验和内感知等因素的实显性的意识构架。经由"1906/07年的认识论讲座"和时间意识研究在原体验、相即感知和绝对流等问题上所实现的一系列突破,这一构架在"观念"时期最终被一种建基于绝对流的纯粹意识的先天构架所取代。与这些实事突破相应,必须在这两种意识构架中严格区分相即感知和现象学的先验反思,以及前—相即感知的自身觉知和前—现象学反思的自身觉知。而这一切无疑是理解先验现象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的现象学,其核心就是它的方法;而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和"具有中立性和道路可能性"的现象学的方法,又具有多重含义。在现象学的操作方法里,"直观"、"还原"和"意向分析"是胡塞尔创立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动机引发是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意识发生的基本法则是动机引发法则.尽管发生现象学的观念在1916年以后才正式提出,但以动机引发为线索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逻辑研究》(1900/01)时期.在发生现象学观念的指引下,胡塞尔最终走上了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非笛卡尔式的道路.在非笛卡尔式的超越论现象学中,精神生活的发生被理解为理性人格的发生,而哲学无非就是在其不断自身阐明的运动之中的理性.这种发生-理性-哲学的内在关联为深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孙庆斌 《北方论丛》2004,(5):100-103
他者(autre/other)问题为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埃曼纽尔·勒维纳斯思想的核心.勒维纳斯凭借深厚的现象学功底,又从犹太思想找到立言依据,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形成了对他者问题的独特理解.他的他者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企图把伦理学确定为第一哲学.  相似文献   

17.
德国早期现象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现象学方法的构建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主要步骤在于,通过"悬搁"(加括号)和本质直观,达到本质还原,从而直接面向事物本身.运用这样的现象学方法来对待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回到文学艺术本身",以直觉方式把握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以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倪剑青 《理论界》2009,(8):130-131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开端的分析,指出<精神现象学>的开端乃是对近代哲学的出发点的反思,即针对笛卡尔式"我恩故我在"的自我意识的直接性所提出的反思和批判.只有把<精神现象学>前三章理解为目的论中的哲学史反思. <精神现象学>体系的实际开端才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精神的精髓是"面向实事本身",庄子工夫论所体现的精神与现象学的精神有深刻的契合之处。胡塞尔现象学理论集中体现为现象学精神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直观"与"意向性"理论,有利于揭示庄子工夫论的现象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的双重思想不仅是极权主义的核心而且披着现象学的外衣,因为现象学是构造本真或真理的,然而双重思想则相反.伪现象学不仅彻底剥夺了主人公温斯顿的真理意识,而且使其最终被双重思想化.作为叙事者,温斯顿多重聚焦自己的受害过程和认知变化.通过分析小说中双重思想的本质,揭示了主人公悲剧的哲学源泉,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了小说中的特殊叙事形式,认为小说的叙事是伪现象学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