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事判决书是刑事审判诉讼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中美刑事判决书中词语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的语言实现形式的异同点,研究两种不同法律体系背景对判决书情态特征的影响,为我国裁判文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情态动词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载体,体现了法庭审判中会话参与人之间语言的动态博弈.对抗或协作总是促使庭审参与人对情态动词的情态取向和情态量值做出积极的选择和调整,以实现其话语效用的最大化,且不同庭审参与人对情态动词的类别与量值的运用侧重不同,这可以从会话人不同的角色定位、话语目的和权势关系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是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圩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我国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刑事审判制度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额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判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法庭审判中的话语行为是具有目的导向的话语行为.在法庭话语互动中,诉讼参与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话语目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目的一致、目的冲突、目的中性.文章主要借助目的原则来描述诉讼参与人,特别是法官在法庭审判中的话语行为以及话语目的关系,旨在为规范法官庭审语言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5.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须立足我国现存法律框架与司法实践,对审判中心的内涵及其延伸功能进行重新诠释,再从审判中心出发,认真审视检察权的定位与运行。检察机关应进一步规范行使公诉权、扩张不起诉裁量权、强化侦查监督职能,以实现刑事裁判主体地位回归法院、控制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数量以及发挥诉讼流程终端控制机能等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以犯罪分层为标准,对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进行繁简分流,不断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刑事书面证言在法庭审判中存在着滥用的情况,并给诉讼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需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书面证言制度,采取相关措施将刑事书面证言的庭审使用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促进诉讼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7.
诉讼阶段论认为每一个阶段都同等重要,而实际上侦查成为了中心,因为在诉讼阶段论下,侦查机关拥有较大的权力,行使权力时有较大的自由。权力行使缺乏限制,容易产生对人权的侵犯;同时侦查结论往往对审判结论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使审判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审判的应有作用。在审判中心论背景下,强调侦查、起诉都要围绕审判进行,它们只是为审判提供辅助作用。只有审判阶段,才能充分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最终并权威地确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因此,在审判中心论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侦诉关系、诉审关系及其相应的证据规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作了重大修改和补充,将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一般的诉讼参与人提升为当事人,相应地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被害人的司法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法律的正式承认。由此,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人享有了与被告人基本对应的诉讼权利,使其在审判阶段可以方便地参与诉讼,使司法机关直接听取被害人对惩罚犯罪的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赋予被害人的那些诉讼权利并未真正保障被害人充分地参与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自己的诉讼请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完善被害人在庭审中的一些权利以更好地保障其诉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不断曝光的刑事冤错案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公正审判,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些,重要的是正确认识与科学理顺侦查、公诉与审判之间的关系。我国立法上确立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关系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但实践中三者之间往往是配合有余、制约不足,一个案件的侦查证据材料形成后,甚至是“带病”起诉,直至审判,使得公诉和审判的监督制约功能缺失。这种流于形式的“流水线式”的诉讼模式,是酿成刑事冤错案的重要原因。要防止刑事冤错案发生,就要树立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厘清刑事司法规律,有效配置司法权力,优化侦查、起诉和审判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均有权针对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直接依法处置,但检察机关除了对犯罪嫌疑人可以决定强制措施外,对其他诉讼参与人或案外人实施妨害行为时则没有处理权限。为及时、有效地排除各种妨害、捍卫检察权威、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并教育违法者本人,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对妨害刑事检察工作的不法行为给予检察制裁的权力。制裁方式可以包括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和没收五种方式。当然,检察机关在实施制裁措施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不服罚款、拘留或没收决定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复议救济。违法实施制裁措施的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前置问题的立法不统一,常导致纠纷当事人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提出的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意愿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文章指出,基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开展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活动具有理论可行性;通过构建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激励机制、明确调解案件范围、灵活把握调解成立条件、加强对调解结果关联被追诉者刑罚待遇的理由说明等,以增强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前置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白冬 《南都学坛》2005,25(4):71-75
人权保障思想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产生的精神动力。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思想发展的主线。据此,评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思想的特点,进而把握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司法活动的进步有赖于司法制度的改进,而司法制度的变革则源于理论和观念的推动。综合我国目前刑事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在刑事诉讼法中应树立公正至上、程序优先、以人为本、诉讼透明、控辩平等、证据本位、裁判中立、司法独立、诉讼经济、诉讼文明十大理念,并且这些理念应该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分析思路去考虑,刑事诉讼是一种稀缺的司法资源,其所有者是国家。国家只有对刑事诉讼效益和成本二者的逻辑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作出明断,才能对这一司法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在具体的实务中,刑事诉讼的效益和成本不仅涉及程序的启用,而且包括程序的设置。这两个环节的选择,必须从诉讼效益和诉讼成本上予以经济地权衡,才可以使刑事诉讼预期得到较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借鉴和引进域外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式。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试图将两大诉讼模式混合,与我国1996年进行的庭审方式改革很相似。由于我们两国刑事诉讼改革中存在相似之处,意大利司法改革实践的利弊得失情况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意大利刑事司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原因进行分析,强调借鉴其利弊得失来准确把握我国法律移植的阶段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问题。平衡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成为实现国家刑事诉讼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的重视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在保护被害人程序性权利方面,与西方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当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比普通民事执行更难,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已不是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狱和刑事审判庭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最终机制在于建立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运用刑事证据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的一系列活动是围绕着证据展开的 ,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证据的价值判断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即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说 ,就现代刑事诉讼的证据理念和发展趋势来看 ,刑事诉讼证据应当选择法律真实为其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9.
诉讼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无正当理由,通过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恶意告发、滥用诉权给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损害,或者无正当理由申请保全给被保全人造成一定损失的行为;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无正当理由提起民事诉讼,二是恶意告发,三是滥用诉权,四是无正当理由申请证据或财产保全。加害人的范围包括恶意提起民事或者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恶意告发者,还应包括作伪证的证人、虚假鉴定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侵权责任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并且加害人的过错应该包括故意和过失。在恶意刑事诉讼的赔偿方面,应该协调加害者的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侦查阶段的撤案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中的撤案制度是指侦查机关对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全面侦查,根据已经查明的证据和事实,认为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或者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据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终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一项诉讼活动,是一项影响刑事诉讼进程与结局的诉讼活动。不同类型的撤案其法律后果也不同。正确适用撤案制度符合诉讼经济原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