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绍臣 《河北学刊》2005,25(1):112-116
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纯粹自我意识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是,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又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是关于知识论的哲学。自我意识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和核心要素,是知识的根基。康德极为清楚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先验性、综合性、形式性、客观性、有限性等五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康德恰如其分地定位了自我意识的先验知识功能、先验综合知识功能、知识形式功能、客观知识功能和知识范围功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3.
康德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康德区分了先验自我意识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认为前者是本源性的,是先决条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援引了"他者"概念,将"自我"与"他者"统一于自我意识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最终归宿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真正赋予自我意识科学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将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实践、革命活动,上升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先验自由"在实践理性中成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自由"即"自由意志"了.而康德认为自由就是一个先天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一个实践理性的自身意识与积极的自由概念是完全同一的.表明了"自我意识"在他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至高地位.通过对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的论述表明不管是它的认识功能还是实践功能都是在进行着综合统一的或建构着的我的总体意识中的,这种进行着建构与统一的意识是一种意识流.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作为近代哲学的立足点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但它作为一种建构知识的原则则从康德才第一次被系统地呈现出来,<纯粹理性批判>把自我意识作为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基础.<精神现象学>拒绝笛卡尔的前提,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存在本身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没有第一原理,知识应该从经验发生的语境中去寻找自己的必然条件,知识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知识,是关于人的、人在世界中如何生活的知识,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普世主义具体体现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与传统的普世主义相比,康德更重视其先验的基础,即理性的理念.合目的性、永久和平、善分别是康德为这三种普世主义奠基的理念.理念使得康德的普世主义具有纯粹性、整体性、范导性的特征.康德的这种奠基工作在普世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术界通常把“纯粹自然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认为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要为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1。本文认为,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指与纯粹数学相对应的另一类纯粹理性知识,即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内涵和目的远比仅为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更为深刻、丰富,其意义也更为深远。一纯粹自然科学正因为其“纯粹性”和…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认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之间自相矛盾的观点是误读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和立场的结果。基于康德本人确认的方法论和立场,康德美学在逻辑上可以分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两大部分,两者之间是原理与运用的关系,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同志所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一本研究和批判康德的专门著作。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值得向公众推荐。李著首先介绍了和说明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两百年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康德哲  相似文献   

11.
许海 《阴山学刊》2003,16(1):17-21
莱布尼茨是影响康德的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影子。这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早期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得此结论。当然 ,康德与休谟、牛顿、卢梭、马克思等人都有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3)
"纯粹理性"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随着康德哲学思考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在涵义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故本文以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内在思路的不断深入为背景,在阐明康德思想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梳理"纯粹理性"这一关键概念之具体内涵的拓展和深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一直被认为是通过“先验论证”展现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对于感性经验的优先性。但这是被高度简化了的康德哲学肖像。其实 ,康德本人曾在对于“亲和性”概念的阐发中一度偏离了该原则。从当代现象学的立场看 ,这种偏离包含了重估被西方哲学传统严重贬低的“感性质料”的可能性。然而 ,为了不违背《纯粹理性批判》既有的先验观念论框架 ,康德最后还是在自己的发现面前退缩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对象性”概念集中体现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联系。康德的“对象”概念不同于“客体”,他强调主体在认知领域的建构性,并基于主体性视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难题,但却遭遇了认知与实践二元论问题。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费希特确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将“对象”背后的主体绝对化;谢林区分了“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对主客体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对象性”概念,将其作为精神自我演进的基本形式,通过“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疆界。在此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对象性”思想,包括从主体方面出发的认识论、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实践论、关系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和生存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秀丽 《江淮论坛》2005,1(6):85-89
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与历史意图。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将纯粹理性贯彻到形而上学的内部改造中,为形而上学及其使用立法,以拯救形而上学的危机,但事实上,康德哲学造成的历史效应是多元的,远远超出其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界中的心灵哲学方向的兴起,分析史上的哲学家对心灵哲学中的各个概念已非常普遍。康德的心灵哲学也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把《纯粹理性批判》放在一个心灵哲学的背景下面来分析考察,分析康德在这个重要著作中是怎样体现出我们现在在心灵哲学领域中讨论的那些问题,康德在什么地方和怎样讨论了心灵,并用康德的著作来分析对心灵哲学问题的一些求解方法,心灵在康德那里究竟是什么,便成为该文的意指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发表的时候,它象其它多数古典哲学著作一样,起初遭到冷遇,接着被严重误解,然后又持续成为大肆攻击的对象.在康德在世的时候,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发动最尖锐、最广泛的批判的是当时哈勒大学教授J·A·埃贝哈特.埃贝哈特认为,凡是康德说得正确的东西,莱布尼茨都已经说过,凡是康德说得与莱布尼茨不一致的地方,他都说错了①,依照埃贝哈特的意见,康德的哲学最多只是重复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的批判.所幸的是,康德亲自参加了这场论辩,在《论一个发现》中,针对埃贝哈特的误解和歪曲,更明确、更清晰地阐释了《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表面上与莱布尼茨相联系、实质上有重大区别的学说.在今天看来,那场论辩已经表明,康德哲学不仅是不同于莱布尼茨的哲学,而且康德哲学恰好是建立在对莱布尼茨的批判的基础之上.1804年之后,也许对康德最有影响的批判要算黑格尔.黑格尔承认,康德的学说“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  相似文献   

18.
张会永  席华娟 《兰州学刊》2006,(7):17-18,26
康德的道德信仰问题经常遭到研究者的漠视或误解。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信仰的必然性、特征及其意义等问题的分析,力图证明,对康德哲学来说,道德信仰绝对不是无用的累赘。作为解决纯粹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缺陷的尝试,它是康德道德学说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论。同时,道德信仰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对康德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阐述了时间、空间的纯粹性在于它们的存在性,论证了“纯粹存在”乃是“经验诸存在者”的条件,亦即“存在”先于“诸存在者”,“存在论”先于“知识论”。据此,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说明了创造性如何表现为说出前人所想说但又未说清楚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