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该鼓励其多样性。根据浙江树人大学办学19年来的经历,从学校的董事会领导体制、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树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等儿方面作了剖析,探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之一——渐江树人大学办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树大自身的发展,并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多校区办学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日趋完善,逐步增强了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两校区的办学情况为例,分析其利弊得失,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侯强 《兰州学刊》2007,(12):148-150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经历了由严禁到准允的转变,打破了官办法律教育的专制垄断体制,为这一时期法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从无到有,大量涌现,很快就遍布全国,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体制的完备;三是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改善.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识的价值和特点,启示着我们进一步认识法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海波  朱艳  李冬青 《理论界》2009,(3):188-189
近十年来,伴随着国家关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已经初具发展规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区别,因此,在办学定位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探讨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存在一定差别。正确认识党委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并积极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目的,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宗学教育制度,是明代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宗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现实针对性,集中体现了明朝政府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由于办学特色不仅是地方工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其赢得社会地位的关键;不仅是其优势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参与竞争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工科院校应注重办学特色的培育.具体而言,应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局部突破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服务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等基本原则,办学投入依靠地方、学校服务面向地方,构建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培育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国内职校迅速发展,但参差不齐的办学效果致使出现了问题和困境.因生源短缺而抢夺,导致生源质量低下、管育难度大等,演化成制约职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扼制其健康与良性运行,影响其办学声誉与效果,主宰其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角色定位;由政府主导搭建信息共享宣传平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激励政策、鼓励办法,...  相似文献   

9.
浅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采用新机制运作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由于其产生的特殊背景,致使其学院办学,尤其是教师队伍有着较为复杂的特殊性,而师资条件又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管理的研究,对独立学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健康发展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公立大学设置民办二级学院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立大学设置民办二级学院是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 ,虽然目前教育界和社会公众对其办学性质、办学形式还有较大争议 ,但它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迈向大众化的一个选择。本文分析了民办二级学院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因素 ,提出了当前民办二级学院发展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4,17(4):67-73
远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官办的学校,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私人办学这一新的学校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广泛开展。正是在这些教育形式的配合下,古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2):76-80
土地制度是战国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它直接关系到对其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 ,因而前辈学者对其用力颇多 ,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 ,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是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确立。上个世纪 70年代末 ,刘泽华先生以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为依据 ,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首倡“战国授田制”说 ,这一观点提出后 ,很快得到学者同仁的广泛回应 ,他们纷纷撰文表达看法 ,使这一学说得以进一步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14.
余江 《文史哲》2006,(3):109-116
“士”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士”之初义为“任事”,后来,时代的推进和与士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改变。殷周时期,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最低级的贵族。春秋中后期,士开始了向“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过渡。春秋战国之交,新型的文士集团已经略具雏形。战国时期的士,则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面目。国祚短暂的秦代对士的演进也有着颇为深长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及其俸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士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有了极大提高,二是士人的俸禄由爵禄向谷禄、由年禄向月禄发生转变。这种变化刺激了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学术交流,对战国学术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国至秦,东北地区华夏人口有几个类型:郡县官吏、驻军、军政长官家属、燕秦长城修建者、移民、退守辽东襄平地区的燕王喜和太子丹之众。还有两支进入朝鲜半岛。大部分是长住人口和准长住人口,人数超过前代。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失调。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东北边疆。燕国的努力经略和秦朝各项统一措施,既有力推动各少数民族华夏化进程,又致使汉族的民族意识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7.
薛富兴 《社会科学》2007,(10):123-133
《月令》是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生存理念、方式的经典文本。它是战国礼家精构的一份理想的国家政治大纲、个体人生规划书,是对中华农耕民族现实生活基本内容的体系化描述,有着严密的时空结构。人类一切文化行为均当严格遵循自然四时节律而行乃其核心理念。《月令》表现出的自然政治观念充分体现出中华农耕民族依天立人的人生理念和生存方式,其理想化的生态保护观念值得当代社会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4,24(2):161-163
在中国古代朝代建立以前的时期,战国人称为五帝时期。“五帝”并非以五位帝王为限,更非仅限于一族之内,所以不能称为朝代,但它保持了一定的历史形态,为朝代的建立开通了道路。研究古代历史,不能用后世的观念来说明,更不能以考古发掘的成就代替旧传的文字记载。我们既要破除旧有说法之误,更要认真研究固有资料中的真实部分,以恢复古代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0.
西周和春秋时期是先秦诗歌的黄金时期,《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都在这一时段产生。相比之下,战国歌、谣、杂辞等韵文作品多保存于史书和子书中,数量也极为稀少,这是礼崩乐坏之下采诗献诗制度废弛的结果。然而,这些作品的内容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诗经》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是一致的。下文在有史可依的基础上,对现存战国歌、谣、杂辞的创作时间加以考订和编排,以凸显其创作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大致体例如下:题名,出处,作者国别及姓名(若作者姓名失载则标为"佚名"),创作大致年代及有关考证文字,题名源起及收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