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论界》2016,(4)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理性,既非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意义上的先验理性,也非韦伯、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而是以对话论辩、协商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如果说先验理性和工具理性属于意识哲学之范畴且以主客二元的对立结构为前提,那么交往理性则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且以主体间对称的理解关系为宗依。哈贝马斯对具有语言性、开放性、程序性与可错性等特质的交往理性的阐扬,既走出传统社会批判理论悲观主义的阴霾,又走向了一种新的批判理性主义;既在理论上推动了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又在实践上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在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魏德阳 《理论界》2022,(9):38-4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经济学—哲学方法深刻影响了卢卡奇中期思想的转变。依据这一新方法论,卢卡奇不仅克服了自己早期思想中持存的黑格尔主义特征,还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从非批判式的拥簇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层面,实现了自身黑格尔哲学观的重新建构,而这一切都彰显在《青年黑格尔》中。可以说,《青年黑格尔》为我们探寻卢卡奇中期的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尽管该书也给卢卡奇带来不少争议,但仍不失为卢卡奇中期思想转变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包含三个层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这一批判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即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展开并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开启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而且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范式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卢卡奇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展开对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即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解决形而上学所造成的理论困境,从而使其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认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第一次把黑格尔提高到在马克思思想以前的历史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高度。”,安德森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的确,《历史和阶级意识》在当代黑格尔哲学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卢卡奇那本在黑格尔研究领域中负有盛名的《青年黑格尔》一书,不过是《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一个补充,要想弄懂《青年黑格尔》,绕过《历史和阶级意识》是不行的。所以,弄清《历史和阶级意识》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客观评价卢卡奇早年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尝试”显得十分有益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带有明显的黑格尔逻辑的烙印和韦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迹,这使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是经典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端"。尽管如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吕艳红 《理论界》2008,(12):118-119
在马克思之后,卢卡奇第一次强调了历史主体—人的作用和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模式,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道路上来。卢卡奇对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哲学是以主体和客体分裂为特征的。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完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如何扬弃物化,实现主体和客体的重新统一的途径问题上,卢卡奇在不同时期解决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早期。卢卡奇通过使客体人化,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晚年,则更侧重劳动实践这一现实的实现主体和客体重新统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瑞华 《理论界》2006,1(6):166-16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站在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先前信仰的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第一次系统清算,使他冲破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开始确立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同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重新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改造,体现了本体论内在逻辑的展开和揭示。他恢复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根基处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纠正对辩证法进行扭曲的经验主义、修正主义传统。卢卡奇所做的工作亦是将黑格尔与马克思放在一个发展的平台上进行对话,其实质仍是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元范畴 ,是贯穿韦伯社会学的中心线索。在具体的分析中 ,韦伯用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关的“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及“责任伦理———意图伦理”的范畴 ,描述资本主义在经济、法律、政治以及精神领域的合理化 ,揭露了工具理性吞噬价值理性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作为哲学的科学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古代到近代 ,西方哲学都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哲学与科学都是因果性的知识形态 ,即以事物的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知识。哲学当然是科学这是西方人的素朴的信念。休谟否定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使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黑格尔站在传统哲学立场上 ,从思辨的理性出发 ,建立起科学的哲学 ,在黑格尔那里 ,哲学不仅“当然是科学” ,也“必然是科学”。作为哲学的科学概念在传统哲学中的嬗变促使我们对哲学与科学及其关系重新思考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凡 《社会科学家》2003,(2):137-141
物化是卢卡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卢卡奇思想的马克思转向;而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思想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借助这一核心概念,卢卡奇走出了早年的“异化观”。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说在卢卡奇那里有两个“混同”:即物化和对象化的混同,物化和异化的混同,而应该看到卢卡奇物化概念和他早年异化概念在内蕴上的巨大差异。只有对物化作出的合理诠释,我们才能理解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他的直接理论先驱的反叛,又在何种意义上转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围内,人们在责难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时,主要是说它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或者说它背离了恩格斯和列宁,这两个方面又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诚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历史发生深刻变动的时期,卢卡奇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也在发生激烈的震荡。他针对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普遍忽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倾向,在试图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思想渊源时,过多地渲染了黑格尔的思想成分,表现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严重影响;他针对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在试图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实践观点时,与恩格斯、列宁的某些观点发生了分歧,表现出哲学上的某些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黑格尔哲学与近代哲学关系、黑格尔哲学同当时经济学关系以及黑格尔面对德国在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这三个方面出发,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主题是以绝对观念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对绝对观念的理性证明,是想以一种超越于个体理性之上的理性自明性,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理性自觉。这对于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对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上,它充分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哲学史就是哲学"中,并能合理地推出其他三个相应的命题.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学说具有两大特征: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然而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最终却由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立场而没能彻底实现.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真正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并联系到当代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在这方面仍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8.
当韦伯将现代性的问题诊断为技术问题的时候,技术成为现当代哲学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梳理技术问题的一条线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发展对于现代性的审思和批判方面是有着卓越功绩的,然而,在对物化与技术之关系乃至对技术之本质的反思方面的缺失构成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一道"硬伤",这同样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缺失。在这一点上,技术现象学凭借对于技术之本质的积极探索而走在了他们的前列。  相似文献   

19.
合理性研究:当代哲学应有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合理性问题受到关注的原因和背景盖坚科说,合理性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一大热点。苏丹认为,“二十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1]。哈见马斯则这样写道:“哲学在其形而上学和黑格尔以后的潮流中,正在朝向一种合理性理论的汇聚点奔去”[2]。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著名学者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我认为,从历史导现实、理论写实践的结合点上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旧理性哲学的崩溃导理拉的重建。抵所同知,黑格尔哲学以前的本文哲学是沿着对理性逻各斯的高度自信发展而来的。而黑格尔哲学通过把理性逻各斯神化…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将上帝视为理性的最高和最后表现形式,从而在纯粹理性领域终结了理性对于信仰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应用到对现实宗教的批判上,实现了抽象的理性批判原则与现实基督教之间、基督教的教条批判及教义批判与基督教的哲学批判之间、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为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上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