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的追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人是什么 ?”和“人是谁 ?” ,前者以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对人作出概念规定 ,并由此规定着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的基调 ;后者视人之本质为问题而非答案。海德格尔以后一种方式通过“此在”作出对人的追问。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前提 ,从此在的双重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此在生存的基本状态等方面对此在进行了诠释。在分析此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的超越和此在对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图式的拒斥的基础上 ,本文剖析了近代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局限 ,揭示了此在的反人本主义意义 ,并提出海德格尔后期对此在的新的认识并未改变其通过此在作出的对人的追问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3.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继萨特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曾被称颂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他在《词与物》这本书中宣称“人之死”和“人本主义的终结”。其思想深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是福柯通往尼采的“桥梁”,而尼采的“上帝死了”,则直接导致了福柯的“人之死”的提出。他认为“人”是近期的发明,是在18世纪末期才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才诞生出来的。所以福柯所谓的“人之死”,并不是具体存在的“人”的死亡,而是指那种纯粹概念的,在人文学科中作为知识对象和知识客体的“人”的死亡。“人”的出现只是偶然,“人”的死亡才是必然。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刻意误读,意在寻求康德对他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本文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试图展示海德格尔把康德关于“先验想象力”这一批判哲学的“变调”,铺展成关于存在论题的“基调”的整个思路,说明了海德格尔实质上割截了“人是一个能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这一完整的康德式命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是谁     
王颖斌 《理论界》2008,(4):87-89
关于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整个传统形而上学而言,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从人之作为理性的动物和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来理解人的,这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异化,使人和物的本真存在都被遗忘了,人和物都失去了真正的尊严和价值。海德格尔反对追问“人是什么”,他问的是“人是谁”。他从人之作为此在,作为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主人,开辟了一条认识人的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对"人"有深入的思考,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他们都否弃了现成观念,没有从实体化和对象化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但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老庄则以贵身论为原则,把人放入宽阔的道域之中,提出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契合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9.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者,海德格尔作为非理性主义者,两人的哲学思想相去甚远。但是,是否就没有一定的联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两人有怎样的共同出发点。依笔者看来,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共同出发点是那个万古长新的问题——追问存  相似文献   

11.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人”的问题,理论界讨论得很热烈。通过讨论,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但是,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研究人的问题?大家的分歧就比较大。下面就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祈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这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的那些同志的主要论点。但他们所主张的这个“出发点”,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这在他们中间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我认为都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鞋》的描述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往的论者虽然指出了海德格尔描述的“农鞋”存在史实谬误,却没有更多解释海德格尔为什么认为它是一双“农妇”的鞋子。该文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继承了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真理与“光”的传统。《艺术作品的本源》实际是围绕着艺术与太阳的关系而展开的,农妇是用来指称太阳,太阳赐予我们光与热,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是文艺与诗歌之神,海德格尔通过深情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太阳辛劳工作的赞美与感恩。夏皮罗、德里达等人的批评,是由于他们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误读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4.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认为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唤起了被西方形而上学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之思。这固然不错 ,但不能止步于此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如此长久地遗忘了“存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能够重新唤起“存在”之思 ?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现象乃至事实层面 ,而应进一步深入到隐藏于其后并对之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层面。一、实体性思维方式———存在遗忘之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 ,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家。对于西方美学的研究是如此,对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这里,就以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看法为例。“真理”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极为混乱的问题。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始,一直沿袭着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看法: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对事物真假的一种判断,凡是判断与其对象符合,则被称为真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真理”,实际上应该是“真理”,即关于“真”的理。在人类的生命存在中,强调“理”大于“真”,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里的“理”,是指人们在对象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认识、逻辑对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存在通过语言给出澄明,存在通过人成为存在,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同时,语言也是人类“诗意栖息”的家,诗意在人类语言中成为可能。只有“栖息”在“诗意”中,人们才能返璞归真、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