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歌到词曲、杂剧和小说,从先秦到当代,"玉人"一语几乎占尽了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玉人"内涵的流变有着复杂的形态和原因,至今仍模糊不清.在"玉人"的流播历程中,它由善识玉石并能琢磨成器的工匠之意,演变为兼容性美称,性别指向需依具体语境来界定.<西厢记>巧妙地利用了"玉人"的隐语色彩,因之预设了"闹简"等喜剧化情节.至于杨绛的小说<"玉人">,则是对传统文体与文化内涵的吸收与变革,再度提升了"玉人"的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2.
“文化侵略”源流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飞亚 《文史哲》2003,3(5):31-39
20世纪初 ,西方在华宗教文化活动的持续扩张引起国人的忧虑。在 2 0世纪 2 0年代的非基运动中 ,瞿秋白等人把西方这种活动概括为“文化侵略”,深刻揭露其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一面 ,成为反帝话语中的利器。不过 ,是否使用这一提法来针对西方在华文化事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明显受国际形势及国共两党对外政策取向的影响。在实际影响的层面上 ,“文化侵略”提法颠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单纯肯定倾向 ,唤起国人对外来文化渗透的警惕和反抗 ,也迫使这些宗教文化事业实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个基于反帝斗争需要的提法 ,一度泛化为人们集体记忆中对近代西方在华文化事业的全面认识 ,则影响和限制了此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4.
过去对苏轼居密一段的研究近乎空白,但这却是苏轼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陈文将苏轼这期间的诗词作了迟异常说的解释,认为其中都有政治寓意,寄托了对王安石新法的意见,实乃苏轼对付变法之障眼法。  相似文献   

5.
论“文贵形似”的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宋、齐梁诗歌创作中的"文贵形似"倾向,体现了对诗歌客观逼真地描绘事物外在色彩、形状、姿态的重视,也即对诗歌绘画美的自觉追求,意味着诗歌本质观和抒情方式的重大改变.由于那些精妙的"形似之言"往往就是"传神"之笔,所以"文贵形似"就不仅仅是对"形似"的看重,还意味着对"传神"的追求.这一诗学现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早已人人耳熟了,但与个个能详尚有很大距离,不仅广大干部群众不甚了了,而且不少理论工作者也做不到如数家珍.事实上,我党思想路线的哲学渊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在于<汉书·景十三王传>,奠基于毛泽东的有关论著,确立于党的七大上,成熟于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定型于十二大通过的修改后的党章.  相似文献   

7.
桂剧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剧是广西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解放前,它以桂林为中心,广泛地流传于桂北和桂东各县。清代初年,桂剧曾两度进入云南,在昆明设立有“桂花馆”,滇省群众称之为“桂班戏”。同一时期,还沿西江东下,以“独秀班”的名义,在广州演出。清代末年,它与湖南的祁阳戏拥有共同的观众,桂剧艺人的足迹,遍及湘西各县。民国初年,桂剧曾多次进入贵州和广东的潮汕地区,并一度传播于江西的  相似文献   

8.
水族源流考     
史学和民族学前辈学者们对水族的源流研究结果,有江西、湖南、湖北南迁说,广东、广西北迁说,印度支那东迁说。本文提出并论述了水族是古夜郎土著之一部,后在西汉中期夜郎国国亡后,自今云南东部迁到现在的贵州黔南州东南境,也有少数仍居原地和散迁贵州各地。  相似文献   

9.
傣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傣族族源、迁徒问题,是当前傣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与今天国内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等有共同的族源关系,而且还和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等境外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因  相似文献   

10.
史官源流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官主要的原始职务是观象制历。由于在远古时期的中国,现象制历的技能主要掌握在巫和瞽这两个社会群体的手中,因此,巫、瞽共同构成了史官的源头。受时代的影响,史官的现象制历蒙上了浓厚的原始宗教的色彩,因此在早期国家政权机构中史官是以知晓天道的神职人员的身份出现的。史官的记事功能由巫、瞽共同造就,其中尤以瞽对史官这一功能的充分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史官由于通晓文字,遂使其功能在各种文书工作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建芳 《晋阳学刊》2013,(6):138-140
苏轼认为“韵”这一审美范畴的本质属性包括4个方面:一、具有超尘绝俗、萧散筒远的风致;二、具有余味无穷的言外之意;三、蕴涵有高雅的承平气象;四、以筒古澹泊的形式表现秾妍至味的内容.“韵”于文艺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韵”是决定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流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二、“韵”是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重要分水岭.而作家要想创作出富有高韵的作品,必须有深厚广博的学识积淀和超尘脱俗、淡泊虚静的人品修养.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以文为诗”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者,指借鉴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来写诗;广义者,还可泛指以“议论”、“才学”、“文学”为诗及“尚理”等特点。这些之所以也被称之为“以文为诗”,是由于在中唐之后逐渐形成一种文学观念,即认为“议论”等都属于散文的功能,苏轼等人打乱了诗文的界限,使它们从散文的特点转而成为了诗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以文为诗”。本文着重探讨狭义的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划龙船,全国各地几乎皆为划只单船,唯有湘西凤凰土家族划的龙船,却是用两只小船并排相连在一起,为“双舟”龙船。且各龙船划船者,要穿绣绘有不同颜色的云纹“龙船服”。在龙船竞赛毕,主赛者甩鸭子于河里,让划船人相互抢夺。谁抢鸭子抢得多,谁就胜利。等等。对这一奇特的习俗,近几年,国内外许多民俗学家,专程来凤凰作考察,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著术。在这里,不揣冒昧,电写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方家。要对凤凰土家族端午节划“双舟”龙船,作一番考究的话,必然牵涉端午节的源流问题。当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  相似文献   

14.
月神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古代的月神神话虽然颇为丰富 ,但仅从月神神名来看 ,却是各不相同 ,给人一种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印象。通过对月神的渊源和流变的考察 ,可以发现月神神话其实是以语言因素为媒介 ,循着语言演变的途径而衍化的。最早的月神常羲是日神羲和的倒称 ,常羲、常仪、尚仪、常宜、常娥、嫦娥、恒娥、恒娥、望舒、纤阿都是一音之转 ,月中蟾蜍、兔、吴刚也都和月神之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族源流考王懿之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云南省分布着25个,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云南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面积却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考古学考证说明,云南是亚洲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元谋猿人至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6.
婚姻 ,是一个迷人的话题。性爱和婚配 ,联系着一个人间之谜 :今日之人类 ,究竟从何而来 ?人类的婚姻状态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 ,其婚姻习俗更是源远流长 ,多姿多彩 ,反映着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各异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生活、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芮传明 《社会科学》2006,3(2):76-87
摩尼教宗教典籍有关性别、性行为、异性关系、生育等方面的描绘,显得与众不同。它有时侯避免使用任何令人联想起性行为的字眼,有时则特别详细地描绘异性关系,甚至对乱伦之交津津乐道。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摩尼教借鉴了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希腊、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 另一方面,则是其独特的明暗二宗论教义使然。  相似文献   

18.
广西回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回族源流问题,许多学者已有较深的研究,并理出了基本的脉络。此文仅是用新材料加以补充,并提出个别新问题,就教于前辈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广西,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谓唐时从广东回教会分脉而来,盖回教于隋末流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番禹创建怀圣寺以传教,遣唐中叶影响渐大,达及广西,初于桂林布教,今西门外清真寺,即其旧址。一谓元代由官吏传入,因元并中国,所置官吏,多西域人之情牵回教者,政治力量所到之处,教权随之,今桂林回教中之著姓,多其后裔。以上两说,姑并举之以供考证。”①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一…  相似文献   

19.
陕北地处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坡,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征战的要地,这一特别的"边境"地带也成就了这块土地,使其成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区域.人口来源之复杂、 融汇民族之多在其他地区也是不多见的.在各民族接触融合过程中,汉民族凭借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科技文化上的先进性同化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0.
<正>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描写了“大人国”、“小人国”的精彩故事,殊不知这种“大人国”、“小人国”的传说,不仅西方有,而且中国也有,在《山海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有小人国,名靖人。”《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大人,坐而削船。”《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漦姓,黍食。”《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