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始向道学,学方有定,胡安国认为杨时思想"推本孟子‘性善’之说,发明《大学》、《中庸》之道"[1].作为《中庸》和二程道学重要概念的"中",杨时对此有着怎样的诠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与检讨.一、"中"之意涵"中"之内涵丰富、用法多样,杨时对"中"有着诸多诠解.  相似文献   

2.
刘京菊 《晋阳学刊》2014,(6):136-139
程门弟子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在二程的引领下解读张载之《西铭》。因体会《西铭》"言体而不及用",质疑其容易流于墨家之兼爱,求教程颐,激发程颐以"理一而分殊"概括《西铭》之旨意。经往复探讨及精思力索,杨时接受"理一分殊"说并作发挥,提出"理一为仁,分殊为义"、"用未尝离体"、"即体而言,分在其中"等论点。杨时阐发的"理一分殊"的伦理内涵及重视分殊的思想促进了洛学的发展,并对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理一分殊"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思想家为了建构其理论体系,曾以各自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阐发.那么,杨时是如何阐述"理一分殊"的呢?他的"理一分殊"思想对朱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闽学"发展的脉胳源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学大儒杨时为官于两宋之交,乃是徽宗、钦宗、高宗三帝之名臣。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面对内忧外患,杨时上书钦宗、上表高宗,"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以尧舜之道呈献安邦方略;"经筳讲义"于朝廷,力谏效法尧舜之道为治国良策。  相似文献   

5.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2,15(5):11-14
杨时以诚为核心,赋予诚意直心、忠信、自然随顺天道的内涵,反对私意,争胜急利之心以及权谋机巧,并将诚意上升为天道,以天道自然说明人道自然,其范围并未超出传统儒家论"诚"的框架.杨时的思想基点是儒家思想,他对佛的批评与认同都是从肯定儒家学说的意图出发的.杨时是儒家思想忠实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6.
北宋庆历年间,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探究儒学精奥,始创理学;程颢和程颐随父调迁,拜周敦颐为师,从此专心理学.宋理宗赐匾"道源书院",确认赣南是"理学之源".其后,杨时、朱熹、张九成、陈献章、王阳明、罗洪先等许多理学名家都来到赣南寻根探源,并在这里探究理学精义,传授圣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20世纪初的学术活动中,提倡"国学"研究与兴办"国学院",成为一时之重要内容,位于东南边陲的厦门大学也领风气之先,于1926年兴办"国学院",但由于经费及相关人事问题,厦门大学国学院创立半年就宣布结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不过,"国学院"所提倡的学术研究方法、提出的研究计划,奠定了厦门大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一批后来者结缘"国学院"学风,着眼地域,从民俗、地理、语言、海外交通等方面入手,开创具有厦门大学特点的文科研究传统,使"国学院"余脉悠悠,代有传承.  相似文献   

8.
"均包湖米":湘湖水利共同体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杨时确定的"均包湖米",是湘湖水利共同体最基本的制度,并由此奠定了湘湖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公意和公利)的基础.但这种意识形态中包含了相当大的虚幻成分.9乡居民对湖水的使用权被夸张成对湘湖整体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承认,我国宋代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是一脉相承的。然而,洛学发源于北宋之中原,闽学则产生于我国之东南,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地域相距不可说是很近。从活动时间上说,朱熹晚二程有百年,程颐去世(1107),朱熹还未出生,他们之间所谓的一脉相承,必须有中间过渡的桥梁,起这桥梁作用的就是后人往往不甚重视的杨时、罗从彦和李侗。研究杨时、罗从彦和李侗,有助于我们较好地掌握从北宋到南宋理学发展的实质以及深刻理解从洛学到闽学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杨时、罗从彦和李侗哲学思想特色及其历史作用,同时也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洛学和闽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成说。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团运动时期,我国出现了北方战火纷飞、东南议约互保的奇特局面.对于东南互保多数论者把它看作一幕"丑剧",其主要策划者张之洞也被且为"通敌叛国"者.也有少数人对张之洞及其策划的互保歌功颂德.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均欠妥切,有重新认识之必要.1900年6月,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在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东南督抚通过盛宣怀、余联沅和沈蔼苍等人与帝国主义列强议订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使长江流域及东南数省形成了互保局面.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出自帝国主义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张之洞是东南互保的首领  相似文献   

11.
闽、台两地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台湾建省之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本文探析了清代台湾建省以"'甘肃新疆'之制"为模式,在建省后称"福建台湾省",仍然在教育行政、财政、幕府制度等方面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关系,认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深和加重了台湾建省初期闽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闽祖光州固始"之说,首见于宋高宗绍兴九年秋,郑樵为莆田《荥阳郑氏家谱》写的序。至今所见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家谱后序》《荥阳家谱前序》和《荥阳郑氏家谱序》的发现与流传中,先后呈现出对"光州固始"不同的记忆形态及多元意涵。从闽籍学人对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的收录、引用、选择与解释中发现,"闽祖光州固始"是郑樵的预设;"闽祖光州固始"之闽人,实指当时的漳州人和泉州人,今天的闽南人;闽(南)人记忆中的"光州固始",不仅有"永嘉之固始"与"光启之固始"之别、泉州人与漳州人不同的"光州固始"情结,而且还存在精英与民间的双向建构。古今闽籍学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均属文化理念建构,"光州固始"现象为中华文化认同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闽祖光州"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导致冒充固始籍者的大量出现,是造成"闽人称祖皆曰固始来"的原因.但从文献记载来看,王审知以及后来的闽国统治者不仅没有"独优固始人",相反,对闽人却有特殊的优待.因此,非固始籍者也就没有必要冒充固始籍.而且,在当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非固始籍者也不太容易冒充固始籍.假使真有极少数冒充固始籍现象存在,闽国灭亡之后,尊宗敬祖的传统也会使他们改回原籍.实际上,"闽祖光州"的形成与唐末大规模光州固始人入闽有关.不仅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籍将士数量庞大,而且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政权后,创造的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又吸引了大批固始人投亲靠友进入闽地,使得闽地固始籍人口比例陡然增加,从而形成"闽祖光州"这一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段尊师佳话,叫做“程门立雪”。北宋时,河南有两位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程领,另一个就是他的兄弟程颐,俗称“二程兄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当时有位名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慕程领的道德文章。有一年,程领到杨时为官之处讲学,正值场时奉命调任,但他宁可辞官不做,坚持要拜在程颢门下。杨时向程颢请教了许多问题,获益非浅,当他离去时,程领目送着他并对旁人说:“我的学术后继有人”。四年之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这时的杨时,已经是40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需…  相似文献   

15.
"江南"或"东南"的自然山水、人文特质和社会环境,对龚自珍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以及诗文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龚自珍来说,"江南"是风景美丽的地方,是温馨亲情依系之地,是身心依归的人文精神港湾,是有利于"人才"生存和施展才能的社会文化空间。"东南望"、"东南隐"或"东南归",是贯穿龚自珍一生的心灵向往和情感诉求。一般而言,龚自珍诗文作品中的"江南",是他的精神故乡和文化绿洲,是和谐愉快、"文致太平"的理想人文世界,是充满"诈伪"的"衰世"的镜子,是其追求个体生命"完全"之道和"清明"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其人文理想价值或人类历史"大道"的探索获取、储存安放"以俟来者"之地。作为一个重心尊情、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知识分子,龚自珍通过其诗文作品中的"江南",向我们展示了人性需求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对知识分子个体生存和社会共同体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江南"也成为其表达理想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理学家、闽学的创始人杨时是宋将乐人,但在明成化六年以后随着其龙湖故里管辖关系的改变,杨时也是归化县人即今明溪县人.文章针对学界杨时故里是将乐还是明溪的争论,进行翔实的考证,认为杨时故里在龙湖,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古人早有定论,是无法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闽西四堡坊刻“族商”市场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闽西四堡坊刻业的鼎盛时期,当地"族商"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四堡一代代"族商"的市场理念,包括将坊刻作为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成为传播文化的"儒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以及在建立稳定的发行网络的过程中互相提携、共同发展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海燕 《东南学术》2011,(2):154-161
鼓山涌泉寺号称"东南第一丛林",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永觉元贤禅师在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鼓山禅"。"鼓山禅"与曹洞另一法脉(博山无异等)共同开创了当时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曹洞禅的兴盛局面,使曹洞禅与江浙密云圆悟一系的临济禅形成了对峙的形势。本文就"鼓山禅"的法脉传承、禅学主张、政治倾向、社会关怀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指出"鼓山禅"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鼓山禅"的历史地位以及佛学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谭纶抗倭事迹探论□胡长春明代中叶,倭寇猖獗于东南,沿海数千里,遍遭荼毒和蹂躏,而其中又以苏、浙、闽、粤四省为甚。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倭寇的来源、组成、性质等歧见纷纷,观点各异,但从长期的倭患使东南各省元气大伤,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