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根据哲学的本性,哲学的任务本是毋需规定的。只要按照哲学自身的本性从事哲学研究,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一定会将其理论兴趣聚焦于时代的主题,并以其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问题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种矛盾的交错却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厘订哲学的本性,澄清哲学承担的任务。在我国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哲学与具体科学发生了错位现象。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知识,是世界观的学问。它运用概念、范畴为人类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为完成各种具体任务提供最一般的基础。但是,哲学本身的抽象性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跨学科本性与哲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哲学界倡导创新,旨在增强哲学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我国的哲学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达到提升我国哲学研究水平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的本性是批判性的理论思维和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把握了哲学的本性,方能明了哲学对社会起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发现和揭示以往各种哲学原则之缺陷和局限性,适时提出补充性的或替代性的新的哲学原则,这就是哲学创作的本质。哲学具有跨学科的本质,所以中国哲学界的创新有必要突破现有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其他学科快速稳步发展的一些有益经验,进一步探索哲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元哲学是以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哲学的哲学”。元哲学与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元哲学是解释、认识、改造哲学自身的;哲学是以自身解释、认识、改造世界的。元哲学的性质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变革取决于元哲学的变革。哲学中首要的或根本的问题是元哲学观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元哲学观有两方面的含义:1.是某一哲学体系或某一类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或起点,决定着哲学自身的性质。2.是某一哲学体系或某一类哲学体系的超硬核或深部基础,决定着哲学自身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在人所有的认识对象中,人是一个最复杂、也最难把握的一种“对象”,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研究人必然离不开哲学。同样哲学存在着,就是因为人类存在着、人性存在着,即哲学的存在源于人的存在。由于哲学与人是两种息息相关的存在,人的问题永远是哲学的一大主题,哲学的本性无论呈现出多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人性永远是其一大本性。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具体"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精神是“具体” ,是面对具体社会问题 ,揭示具体社会具体发展规律 ,为具体类主体变革具体社会服务的“具体”方法。马克思哲学“具体”超越了抽象文本学研究 ,反思具体、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出场路径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13-15
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吸纳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其的改造。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最大的否定之处在于辩证法的前提预设与理论基础上 ,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内在的否定性的不彻底性 ,揭示了辩证法内在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把握住了辩证法活生生的力量之源即实践 ,彻底扭转了以往哲学研究抽象的思想世界的做法 ,使哲学注目于活生生的人的感性世界 ,突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不是体现在实践本体论或实践唯物主义上,而是体现在其哲学视域、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实践观立场上。由于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诠释的不到位和不彻底性,影响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的确立。因此,要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不仅要从物质本体论立场转变到实践观立场上来,而且还要对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什么?如果将这个似乎简单的问题质之于当代的哲学家,则甭想指望获得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答案.如果再叩问哲学的命运如何,那回答十有八九更会让人们感到失望乃至沮丧.一百位哲学家有一百种哲学,有一百种关于哲学命运的看法.这种情况,即便不是哲学受到空前冷遇的一个原因,也足以使业已陷入危机之中的哲学雪上加霜了.黑格尔有言,不管什么哲学,都是哲学.他的意思是说凡哲学都有同一共性.我们所处的语境中早就有一堆关于哲学共性的现成的语词:形上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世界观、方法论、人学等等.然而,这些杂多的语词所要表明的似乎不是哲学的共性而恰恰是哲学没有共性.经过二千多年的发育成长,哲学早就由一簇幼芽长成参天大树,它的枝枝叶叶不仅千差万殊,而且有了固定的样式,若靠概括其外延而求其内涵,那么人们所能得到的也无非是上面那些语词.而即使理解了这些语词,人们对哲学这棵大树的现今的面目也仍然会感到模糊不清.要揭示哲学这棵大树的本来面目或应有面目,真正可行的不是把目光停留在那繁密芜杂的枝叶上,而是循着枝叶的来路、透过枝叶的遮掩进入到树干和树根.一旦这样做了,我们会发现,哲学原来不过是一粒质朴纯净、浑然天成的思想种子.因此,我们可以说,思想才是哲学最根本的共性即本性 相似文献
15.
姚建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就其功能而言,法哲学是而且应当是批判的,它从既定的法哲学理论所设定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出发,通过在观念上建构理想的法律及其运作模式,而首先针对静态的法律现实和动态的法律实践展开批判,然后将批判的锋芒引向支撑法律现实及其实践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并同时对其他具体的法哲学理论予以批判,这种批判活动即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而法哲学实践批判的深入展开又必然导向法哲学的理论批判,即对用以进行法哲学实践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的自我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对作为法哲学理论之逻辑起点的法理念的探寻。正是在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过程的探寻中,法哲学才展开了其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诸多主题。因此,从本质意义上看,法哲学同样是且应当是批判的,批判性正是法哲学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通过法哲学的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法哲学才得以完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应用哲学的讨论已逐步深入到哲学观,即对哲学本性的看法问题,而焦点又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否定应用哲学的同志认为,应用哲学论者的哲学观“曲解”哲学,“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肯定应用哲学的同志则认为,应用哲学的主张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要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中,政治哲学的内涵莫衷一是。正如古希腊哲学试图用一种整全的眼光把握世界与人,源初的政治哲学同样试图用整全的眼光把握政治事物,这便是如何立足于对人现世生存状态及其命运的分析冷静,达致对一种善的生活的追寻,因而同时必然隐含着对政治现实持久的价值批判。现代政治科学在追求技术化实践的同时,丧失了对人之生存所必须面临的价值问题的关怀。因而,当代政治哲学必须在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双重思考维度中,恢复哲学原本拥有的对于人之现世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18.
20.
知识与怀疑——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的讨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评析。文章从对柏拉图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的现代质疑出发 ,重点讨论了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家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局限。作者认为 ,当代知识论对怀疑论的挑战的批评性回应及其理论限制表明 ,在知识本性问题上 ,不仅“整体的怀疑论”不可能 ,而且“整体的知识论”也不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 ,怀疑是抑制知识“狂妄”和“逾越” ,刺激知识生长的一个必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