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上升性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具有上升性、开放性、连续性。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标志着我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成熟。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把发展看作是辩证的发展。这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而提出来的,本质上是要在中国构建一个现代理性社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理论资源一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二是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资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丰富内容,启示我们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特殊会议,它完成了多重重要历史使命:成就和引领了中国现代化史上一次深刻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实现了历史的重大转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创造了前提条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发展规律,正确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历史上长期未彻底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问题.从而找到了发展中国现代化唯一正确的出路,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遵循历史发展逻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确立了正确的坐标.保证了中国现代化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化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1978年,神州大地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经历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哲学思维的升华,这次哲学思维的升华,带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在哲学思维的升华和思想解放运动中,中国人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终于导致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这次哲学思维升华的出现,直接导源于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有的论者认为,在将近二十年当中,中国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其中有许多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需要当代中国实践哲学智慧。当代中国实践哲学智慧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通过当代中国实践哲学获得其哲学智慧的丰富意蕴,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当代中国实践哲学智慧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张力。所以,深入揭示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智慧,不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改变和创生人类原有的文明形态,形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设计、新理念、新路径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华.党正在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开始中华民族新的发展征程.为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在思想理论上保持清醒,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实践,树立辩证思维,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徐坤 《人文杂志》2022,(3):13-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深刻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意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文精神是发展中人的价值之类意识。现代发展是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私有观念的矛盾运动。我们应正视这个现代化的矛盾运动,由此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而所谓“当代人文精神”则是在这现代发展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我党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导人,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是他的人生哲学,以此为中心形成的理论,不仅促进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下个世纪中国也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宁健 《学术论坛》2001,2(5):26-2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特征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客观成图是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有的放矢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方面;启发意义在于,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着眼点,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不同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挖掘,确立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可分离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包含的现代化内容,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历史目标.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辉煌,即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在的创造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深厚的哲学原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哲学意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理论特点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在不断的解放思想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从而把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新要求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新华 《理论界》2003,(4):11-12
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形态理论认为现代化运动就是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历史任务的社会变革运动,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存在是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存在的历史前提,这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着邓小平同志深刻的哲学思想。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当前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坎坎坷坷、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反思这一历史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国的各项改革都到了关键时期,为了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对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哲学探索。总结历史固然迫切,预测未来更显重要,而在历史的回顾中展望现代化的前景,则理应纳入中国哲学家的视野。对这一问题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剖析并最终给以正确的解答,无疑应该而且必须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最近,拜读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7.
举世公认,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适时地提出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许素菊 《学术论坛》2004,3(6):30-35
赶超战略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开始实行。50多年来,赶超战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广泛深远,尤其是赶超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分析赶超战略实行的过程、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后续影响,所得到的启示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吴汉全 《河北学刊》2001,21(3):84-88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努力的目标。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密切考察世界现代化的新形势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实际 ,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 ,社会现代化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而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必须首先经过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然后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李大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