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她性格柔弱,有着乡下人的拘谨。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没与人拌过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父亲拿主意,母亲从来都认为父亲的主意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2.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3.
我见过的最幸福的一对伴侣,不是在杂志上,不是在公园的藤椅上,不是在日剧韩剧里,就在我的家里。父亲认识母亲的时候还在当兵。到了婚龄,回家探亲的时候,姥姥说:"给你娶了个媳妇。已经交了礼钱,你去见个面吧。"母亲双亲早逝,长兄为父。最大的舅舅管理着家里的全部,包括,娶母亲要多少钱的聘礼。父亲第一次上门,大舅舅不让母亲出  相似文献   

4.
段美义 《老年世界》2014,(11):23-23
母亲离世已快三十年了。每当我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心里总有一阵阵揪心的痛。时间越久,这种感觉越强烈。母亲17岁由父母作主,嫁给我父亲。婚后生育7子,3个成活,我上面有两个姐姐,我是老小,又是男孩,所以在家里很受宠惯,家里好吃的、  相似文献   

5.
阿春 《伴侣(A版)》2022,(1):28-30
考上大学,父亲去世母亲突患癌症 1977年7月28日,欧阳夏丹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是一名医生.欧阳夏丹从小学习优异,父母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 1994年,欧阳夏丹读高二,正在苦读备战高考时,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紧急住进医院.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顿时让欧阳夏丹和母亲、姐姐慌了神.  相似文献   

6.
辅仁 《伴侣(A版)》2021,(6):8-10
记忆中的父亲多才多艺,儿女不掏钱看戏曾被他骂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转眼已去世57周年,在人们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一个只知道拼命工作的人.而在焦守云的记忆中,父亲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人. 父亲焦裕禄病逝时,焦守云年仅11岁.那时,父亲回到家里,闲时,会拉起二胡,母亲则在一旁伴唱,家里其乐融融.母亲徐俊雅曾给子女们透露,他们的父亲很喜欢唱歌,曾把《血泪仇》里的男主角王东才演得惟妙惟肖.焦守云从母亲那里还了解到,当年父亲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每逢周末,厂里都会举办舞会,父亲娴熟的舞技让外国专家们都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7.
自母亲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指手画脚,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琳达开始觉得,母亲的死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如果他不是只知道在外忙着工作挣钱,丝毫不顾家里,母亲也就不会死了。  相似文献   

8.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9.
张志松 《老年世界》2008,(10):24-24
母亲出院后,隔三差五地还要上医院去检查。好在离医院不远。父亲就买了一辆轮椅推着母亲去。 那天,我在父亲家里吃过饭,父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我明天想买辆三轮车,是那种小小的、红色的三轮车,你看怎么样?”我一愣,问:“您买三轮车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爱是良药     
她上初中二年级时,14岁,正是需要花钱的年龄,父亲却下了岗。原因是父亲再也不能胜任他原来的工作了,他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疼起来连走路都困难。只有母亲一个人上班养家,家里一下子困顿起来。那一天,她回到家里吞吞吐吐,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直至她安详地闭上眼睛。他们相携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灰色的黄昏我的母亲徐秀芸是山东省莱阳市邮电局的一名干部,父亲车炳文是市气象局的技术负责人。父亲虽然工作忙,但闲暇时喜欢在家里的院子内种上四季花木,每逢傍晚,母亲下班归来后总会和父亲一同摆弄这些花木,我和哥哥便在小院中疯跑或是捉一些蚂蚱、蛐蛐之  相似文献   

12.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3.
李保 《老年人》2009,(3):22-22
2008年底,经不住母亲的再三唠叨,父亲终于含泪将陪伴了他10多年、个头与他差不多高的大白马卖掉了。看到父亲和我不舍的神情,母亲说:“家里如今有了摩托车、大货车,还要马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5.
阿木 《老年人》2008,(10):32-34
范伟的父亲叫范承业,退休前在辽宁沈阳毛纺织厂工会当宣传干事,母亲是一家商场的营业员,范伟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那时候,父亲范承业做梦都想当作家,在家里,他无心做家务,更无心与孩子们交流,面对范伟三姐弟,他要么不苟言笑,要么板着面孔训斥。只有母亲在家时,家里才有几分生气和快乐。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有着东北女人特有的乐观幽默,说话冷不丁会抖个“包袱”出来,把范伟三姐弟逗得哈哈大笑。只有在这时,范伟才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16.
父女情深     
那年父亲节前,母亲因病住进了医院。我和弟弟们多数时间在医院照顾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八年的父亲只能由保姆照顾,一次,我走进家里,感觉气氛冷清了许多,我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和焦灼。父亲已经失去了语言功能,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从父亲的举止和神态中,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母亲的依恋。母亲不在家,父亲总爱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个屋看看,那个屋瞧瞧,我知道,那是在寻找与他相依相守多年的老伴儿。  相似文献   

17.
深情     
早在十年前,母亲就离不开轮椅了,但她不是坐,而是推。父亲十年前患了脑中风,偏瘫了,母亲买回轮椅,除了晚上睡觉,她都让父亲坐在轮椅上。早上,儿女们上班,孙儿们上学,家里无人,母亲怕留下父亲独自在家有什么闪失,便推着父亲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下午,只要不下雨,她就推着轮椅上河堤、逛公园。母亲说这些地方空气清新,对父亲的健康有好处。晚上,儿孙们围着电视谈笑风生,母亲却还要推着轮椅上戏院,因为父亲喜欢看传统戏剧,母亲便带着他去看那些业余剧团演出的传统剧。有时,我看她太黑,便说:"妈,今天您歇着,我推爸出去散心  相似文献   

18.
母与女     
这一户人家只有两个人。是丈夫也是父亲的男人一年前病死了。在二○○○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女儿还没吃晚饭。母亲正好带回一盒元宵。于是煮了,先盛两碗,女儿一碗,自己一碗。  相似文献   

19.
我和哥哥相继成家后,家里只剩下父亲母亲朝夕相处。父亲吹葫芦丝的时间更多了,微眯着眼,侧歪着头,一副酣醉的神态,母亲则在一旁听得入神……见他们每天过得都这么快意舒畅,便向父亲讨教快乐的秘诀。父亲沉吟半天,一脸诡秘地说: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种了一株仙人草!  相似文献   

20.
父亲走后,母亲独自住在老屋里。老屋在市郊,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几次接母亲来住,可母亲觉得吵,总是住不长久。弟弟在上海,也曾接母亲去住,但弟弟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孤零零的留在家里,呆了半年,母亲又坚决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