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本也过端午节,现在又称为儿童节,特别要进行祈求男孩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传入日本以后,与日本文化不断融合,演变出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节庆活动。本文主要考察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韩国江陵端午祭作为韩国地区性的传统祭祀节日,在传入韩国之后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江陵一代的文化特色。这两个节日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分离。本文从历史起源、节日庆祝方式以及两国传承的差异性来比较两国端午节的异同,同时提出关于中国的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下继续发展下去的建议。文章认为,在文化上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更好地促进两国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茶道,而如今茶文化却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文化符号而存在,并被诸多国家所认同。笔者试图围绕日本茶道特点这一核心,从"和、敬、清、寂"在日本茶道中之再现,分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华所在,以便促进中日两国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儒文化圈的国家,加上两国源远流长的频繁交往历史,两国青少年生活有诸多的共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永平的明显不同,国家制度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显著不同,两国青少年生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中日两国育少年生活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两国育少年共同发展。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和福冈县立大学1996~1999年联合组织的《现代中日社会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课题问卷的结果。 一、与家人的交往 卜)“与家里人妓话内容”的比较 二.日常生活中,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明显比日本的…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的“恐惧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近十多年来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给两国都带来了如何调整心态和给对方重新定位的问题。《日本经济新闻》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70%的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就可能超过日本。这意味着近100多年来“日强中弱”的态势将发生逆转.至少是出现“两强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的传统戏剧堪称"同根异花"。中国的昆曲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而日本的歌舞伎也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杨贵妃是中日两国戏剧史上都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经过历史数百年不断地嬗变,她的身上集中了很多分量极重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昆曲都既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又有相同之处,虽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两国文化对这个人物理解的角度和态度都截然不同,这对后世研究中日戏剧文化的差异以及其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古代日本曾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大量地向日本学习.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本文对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具体过程,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各个阶段进行区分,并对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是美国在东亚的存在,造成了日本的膨胀和邻国对日本走向的担心。分裂的亚洲正在出现“棘轮效应”,分裂日久,猜忌日生,冲突日多。中日两国的冲突乃是原生性的,是大陆中国走向海洋、崛起为世界大国与日本既有的海洋大国梦想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伴随着中日两国的国势和国力地位的变化而衍生的。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是国际关系变幻莫测的一年,大国关系也经历了新的考验。2003年对于中日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两国纷纷举办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系列活动。11月23日至24日,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举办了“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中方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要一站。来自日本各地的中国问题专家和来自中国各地的日本问题专家济济一堂,就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亚太中心主任蔡建国教授主持,本刊副主编王泠一博士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两位德高望重的外交界前辈原中国驻日大使徐敦信和原日本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我们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1.
郭男平 《职业》2015,(7):238
“端午节”、“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大地已繁衍生息了几千年,中国周边国家在吸收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同时,颇有野心的想将“端午节”民俗剽窃为本国文化,并通过技术手段加之于合法化,作者从中看到了华夏文化民俗的危机与流失,提醒民众珍惜民俗、保护民俗。  相似文献   

12.
中日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正统论思想,是与西方思想文化区别最为显著的、最富有特色的政治历史观念。这种正统论观念融入传统史学的肌体,成为中国史学中最显著的思想要素,而且传播东亚,对日本等国的政治与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区域、民族、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不一,中日两国的“正统论”观念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日本始终是台海问题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因素。尽管战后日本自始至终没有公开挑明台海问题是其战略关注之所存,但其所持模糊之词仍难以掩盖日本对台海之野心。2005年2月19日,日美两国公开声明,台海问题为日美两国关注之“共同战略目标”。这是日本和美国公然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同时也是日美联手遏制中国的重要信号,势必使前景本来就不明朗的台海局势更加复杂难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宗旨是,针对我国电视广告业的现状,从电视广告文化的角度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探索日本电视广告文化的特点,提出借鉴运用日本的电视广告文化。认为中日电视广告存在的差异最主要原因是两国不同的文化所致,所以本文着重从广告文化角度来分析两国电视广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游戏、动画、影视作品大量传入中国,来自日语的新外来语不断增加。这些新外来语被称作"日源新语"。"日源新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以"宅""萌""控"三个词为例,从词性、含义、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传入中国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导入方法,从而了解"日源新语"在中国的实际使用状况。加深日语学习者对"日源新语"和日本文化的了解是本稿的主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文化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相似之处,然而两国的夫妻关系即迥然不同。常年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女教师李梅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对比,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日本的夫妻像母子,中国的夫妻像父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日本于1972年9月30日正式建交,30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唱响的主旋律;平等互利、长期稳定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大潮流。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反华势力相当猖狂,常常掀起逆流浊浪,破坏与中国的正常交往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日本政坛的某些政要为迎合国内右翼势力,也蠢蠢欲动,不时干出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来。在中日关系上,台湾问题是个敏感问题。中国一直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却不时制造出反映“台独”的噪音,这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的承诺是背道而驰的。2002年…  相似文献   

18.
<正>风花雪月,可谓是东方文人诗歌创作的关键词,尤其被中日古代诗人所青睐,以致“吟风弄月”成了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大乐事。仅仅世人所熟知的《唐诗三百首》中,咏月诗便有80首之多,日本诗歌中咏月诗也是佳作频出,《古今和歌集》中甚至多达37首。本文以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与中国唐朝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为中心,分析了其中出现的有关咏月的诗歌,通过欣赏中日诗人笔下丰富多彩的“月”的姿态略窥中日传统的诗歌之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对自然之美审美意识的异同点,有利于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月”在众多的自然景观中,无疑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9.
多点反思,少点义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中国有些报刊就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发表了不少评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笔者拟从另一个角度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抛砖引玉。中国和韩国的端午节对于中国的端午节,《辞海》解释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中国许多民族过端午节的历史悠久,但对端午节的始源迄今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认为,龙是中国神话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动物,农业丰欠有赖于龙的喜怒偿罚,因此  相似文献   

20.
青燕 《公关世界》2008,(6):19-19
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第一次、也是21世纪首次访日,对推动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中日之间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岐,中日关系仍在爬坡前行,但两国关系改善的大趋势却是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所以,这次访问被称为是一次“求同之旅”、“暖春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