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把新社会运动视为人的需要受到忽视的结果,通过参照"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裂的观点,从"合法化"的角度来探讨新社会运动的命运。哈贝马斯认为新社会运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这些运动能防止"生活世界殖民化",通过交往理性来维护规范共识;二是这些运动的本质要求是较少关注物质再生产,而更关注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和社会化。由于这些运动与传统的围绕分配而展开斗争的工人运动不同,哈贝马斯认为它们不可能被政党制度化或通过物质补偿而缓和。哈贝马斯的"新社会运动理论"对当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但其在有着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也存有某些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人生活在日常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会发生各武各样的行为交往与互动,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都应当承担主体行为的责任.为了促使刑法理论重返真实的生活世界,真正地实现刑罚之该当性,并通过刑事政策杠杆重塑主体人之行为模式,促进社会的公平、高效与和谐,有必要提出并论证被害人加权责任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对现代性批判的传统以及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结合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和言语行为理论,创立了普遍语用学,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而重构了现代性的交往理性维度,以交往范式的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交往理性的特征是论证性的、实践地生成的,在交往行为层面真实地弥合了理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的提出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在哈贝马斯之前已有很多哲学家,包括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哈贝马斯无疑是将这一概念从认识论引入交往理论并进行全面系统解析的哲学家。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三)生活世界作为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四)生活世界与世界;(五)生活世界概念的地位,由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与自然发行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活方式决定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显示出历史”。马  相似文献   

7.
张欢华 《社会》2004,(9):13-18
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整个"国家-社会"的格局建构上,体现在意识形态、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上,也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不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今天,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人们的观念与100年  相似文献   

8.
王幸平 《社科纵横》2007,22(12):128-129
孔子开创的"仁"学,通过对"仁"阐发来揭示人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还生活在抽象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中,"仁"包含了对终极世界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儒学是否为宗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种终极性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使人们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生命与民族心理。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道"的追求上,并通过人生价值的预设、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生活的指涉等来完成的,换言之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不必然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拒斥,相反却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世界中,在对现实的积极投入与行为的选择就体现了生活的意义。本文针对现实中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冷淡与疏远这一事实强调了终极的追求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以及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消费在中国大地上已初露端倪,正在蔓延开来;人们的私欲也越来越膨胀,大有欲壑难填之势。高消费的蔓延必然会给中国社会产生诸多影响,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产,会在短时期内推动有关行业的发展,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是普遍高消费热情与我国民众购买力低下之间的差距;二是维持高消费生活方式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与我国实际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之间的不平衡;三是高消费所提倡的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注重节约的传统价值观之间的不和谐。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高消…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其活动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体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遵从。众多的研究和观察表明,从众行为确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生活中,也不论在认知活动,还是在情感活动和交往活动中,人们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立场,怀疑自己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一般都将和谐社会的范围限定于现实世界之中,这其实是很不全面的.在网络时代,虚实和谐是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虚实和谐指的是虚实之间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多元"与"平衡"是虚实和谐的两个基本要求.实现虚实和谐的最大障碍是虚实冲突的存在.虚实冲突既表现为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也表现为现实对于虚拟的控制.要从虚实冲突走向虚实和谐,就必须防止网络世界成为"网络利维坦",同时也要防止现实世界成为"现实利维坦".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不是社会常态之下缓慢的自然更替,而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推进和加速。因此,人的行为状态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消费行为、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交往行为等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有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还能用来作为衡量和评价的尺度吗?在多大程度上,人们行为的偏离能被社会认可与接受,而不致于走得太远,失控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透过社会现象的遮掩,我们发现,人们的行为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行为的短期化正从消费的偏向中蔓延到行为过程的其它领地。短期行为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生产、经营、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追求眼前利益和直接效果,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行为也同样呈现出短期化的势态,与此相应的是公众心理在社会承受力上的日益下降。这种状态是否为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10):58-64
哈贝马斯为了诊断和治疗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弊病,在批判和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他基于韦伯等传统合理性思想的改造,提倡通过交往合理性的重建,来解决系统入侵生活世界导致其殖民化的问题。恢复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需要建立一种先验性的、普遍性的共同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并保证交往行为的语言要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等有效性要求,以及需要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理想的言谈情境。哈氏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对消除工具理性的张扬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现实生存的土壤,带有一定的调和、改良和"乌托邦"倾向。  相似文献   

14.
民间借贷行为在农村一直普遍存在,山西田村作为经济欠发达与社会低度分化地区的代表,其民间借贷行为除了发生在强关系的亲戚朋友之间,以第三方主体为中间人的弱关系的村民间借贷也占据一定地位。不同于市场经济下陌生人间的理性行为,弱关系的民间借贷行为遵循着互惠与道义的运行逻辑,而互惠与道义的实现依托于村庄公共信用体系。村民间互助即仪式性互助与日常生产生活互助奠定了村庄公共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贯彻以德治国的具体举措,而且是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道德控制是与制度化控制相辅相成的有利的社会控制手段,它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是由其不同于制度化控制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重在引导激励人们的行为、直接关注行为者的精神世界,可起到消除违规观念、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作用。运用道德建设方式加强社会控制,必须从基础道德建设入手、消除妨碍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氛围。  相似文献   

16.
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异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促进交往与社会进化。但是,这种理论构建仍然无法摆脱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哈贝马斯所寄希望于生活世界的回归仍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其中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失衡,人们切实感到转型时期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体验到了文化转型的阵痛。拜金主义的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人的片面发展、交往方式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技术异化范围的扩大等等社会现象使人们不得不重新估价世界的意义与人的价值。正是在这种人性与物性的尖锐对立的背景下,人们迫切地寻觅着失落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世界。在文化领域,有的人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开始怀恋传统人文精神,对文化转型带来的种种负面…  相似文献   

18.
通讯应用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它的社会作用。众所周知,通讯既有利于但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可以发展但也会破坏人类关系。人们的交往活动和决定人们生活与劳动的社会因素,往往可以在通讯的使用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样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  相似文献   

20.
知识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主要研究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的关系及其社会和行为方面。它的重点是探讨如何设计和支撑一个自行组合的知识生态系统并提供一个基础结构 ,使信息、思想和灵感得以自由流动 ,相辅相成 ,求得共生。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一场重大改革的阵痛之中。事实上 ,“在变革中生活”已成为老生常谈。从新技术的应用到全球化和中央政府在大多数经济中的作用的萎缩———人们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证明正在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创新。然而 ,在这一表面现象下面 ,还在发生着一场更具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