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权力理论与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概念以来,随着全球信 息社会的发展,软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作用日益增强。软权力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践中既有 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一概念对中国和平崛起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它正越来越成 为衡量和评估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增强硬力量的同时,加快软权力增长的步伐, 决定着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詹玲 《探求》2004,(4):46-48
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反驳了"中国威胁"的偏见和论调,表明了中国外交的日趋成熟,概括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回应了"现实主义"的种种怀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 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雪英 《社科纵横》2005,20(2):40-40
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本文从揭示中西思维模式下对和平崛起的理解差异入手,提出西方视域中的和平与崛起存在着内在的紧张,以及中国视域对这种超越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和平崛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郭晓东 《社科纵横》2012,(5):34-36,39
中国崛起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主导因素。崛起的中国将对现有的世界体系产生何种影响成为西方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基于不同的认知角度,西方学者对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更能影响到西方国家的决策者对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理性分析西方学者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与反应。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无论是从规模条件,还是从衡量大国地位的关键性指标数据来看,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已经无可争议地崛起了。助成印度崛起的关键性因素,除了其一以贯之的大国地位追求,特别是战略现实主义的治国方略外,显然还在于冷战的结束给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印度对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许多规则、规范甚至运作机制并不认可,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其依然只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有限的挑战者”。印度的崛起导致了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印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提出走“和平崛起”道路,是基于对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的正确判断,是因应“中国威胁论”向亚洲乃至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更是从新时期国家长远战略上作出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9.
薛莲 《阅江学刊》2013,(4):73-77
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力量。在处理与周边邻国及美国的关系上,中国既要团结邻国,也要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权利,减少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疑虑。海权和边疆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体两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区域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中国在亚洲发展的两条轨道。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网络信息安全与传统安全休戚相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赵焱 《社科纵横》2009,24(4):5-8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其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人们尤为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强势的发展以及日益强大的国力,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会摆脱昔日西方发达国家侵略扩张之路吗?和平崛起可能吗?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能否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国如何为和平崛起打开通路?如何化解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歧义与矛盾?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旨在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观.以期更多的人因了解中国文化而更加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1.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在新时期中国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新主张,是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外交模式。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渊源。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中国建设好"和谐社会";其次是积极推动"和谐周边";最后逐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提升软权力对实现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权力理论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强调经济、军事等有形力量 的硬权力不同,软权力主要强调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导国际制度与 议题、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等等。提升软权力,有利于为我国创造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有 利于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成为我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关 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学界内外出现了所谓中国新盛气凌人的说法,有关的辩论在最近几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该说法宣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突然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有挑战美国霸权的企图,对亚太的稳定,对区域乃至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中国新盛气凌人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长期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翻版。与此相应,有关中国国力和战略思想的讨论也有一些进展。西方的很多研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还是持观望的态度,对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趋向也有争议。但新盛气凌人论的蔓延对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很强的干扰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他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罗斯后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极具代表性,是对自身否定之否定之后更高层次上的现实主义回归,即走向新现实主义。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位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鲁宁  张芳 《社科纵横》2009,24(10):20-22
新中国的60年,是和平发展的60年。从“社会主义工业国”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主张和平发展,是合乎国情适应世情的必然抉择。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历史性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民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人文主义的民法观主张民法中“人”的因素先在于并重要于“物”的因素,人身关系法是财产关系法的基础;但同时其又反对“人”与“物”的对立,主张人必须谦虚地保持与自然和其他生灵的和谐关系,必须厉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从而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老”人文主义相区别。物本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的民法观相反的学术观点,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论,应该淘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二战结束以来长期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位置的古典现实主义不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时,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理论上的修正与补救,乃至较大的突破,并融合传统主义与科学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互补优势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并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中很快发展成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讲,结构现实主义对当代国际法,尤其是国际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或某种解释功能。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探究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始终保持着其地位。但是 ,其理论贡献和缺失并存 ,给予其他学派生存的空间 ,并使国际关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成为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始终保持着其地位.但是,其理论贡献和缺失并存,给予其他学派生存的空间,并使国际关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成为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20.
战略边疆指的是一国影响力所能实际控制的战略空间。在国际政治中,战略边疆具有特殊的效能,例如维护国家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国家海外利益等。本文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应该高举发展、和平、合作的旗帜,依据国家实力、利益分布等因素构造自己的战略边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