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辑入了大量纪游日记,另据所知明清二代稿钞本、刻本日记,涉及园林兴废者,何啻数十。揆其内容,约有数端: 一、经营园林,自叙本末:明代潘允端卜筑上海豫园,历时十八载,撰《玉华堂日记稿》(1586—1601),赖以考见筑园后,不断增莳花果,品种繁多,又如何移迁玉华堂前石桥,添置假山诸事。又光绪初,顾文  相似文献   

2.
学者每每谈论河朔地区,皆称胡化。《新唐书》作者说:“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新唐书·史孝章传》)近人倡导这一观点而且影响最大的是陈寅恪先生。他认为,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都与河朔地区的胡化有关,并直接了当地说:“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唐代政治史论述稿》第27页)这一观点,至今尚少人讨论。我认为,这种观  相似文献   

3.
端木埰为清季金陵词坛大家,其一生行迹关涉金陵和京师词坛甚大。关于端木埰的卒年,学界说法不一。朱德慈《端木埰生卒年岁考辨》(博士论文电子稿)有详细辨析,此处不再赘述。然朱文据平江吴荫培所作《有不为斋集序》、常熟翁同龢《日记》于光绪十八年二月初十日记  相似文献   

4.
山阴祁氏澹生堂为著名藏书楼,可惜也未能逃出劫数。它的丰富藏书,大多灰飞烟灭。那些劫后余生的也是四散飘零,偶尔地重现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却已让后人大受裨益。黄裳购得的《远山堂剧品、曲品》就是其中之一。《远山堂曲品、剧品》是明末祁彪佳的两部戏曲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5.
近来韩国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关心,并且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文学研究者认为如果不了解鲁迅就不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开始注重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及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一、朝鲜朝对鲁迅作品的介绍情况 1910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强占朝鲜之后,中国就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根据地。那时在中国活动的朝鲜独立运动的爱国志士、文学青年开始向朝鲜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根据《鲁迅日记》记载,曾经跟鲁迅交往的朝鲜人士有李又观、金九经、柳树人等”。大约1925年以后,鲁迅受到了朝鲜朝的许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敬仰和爱戴,而且当时的鲁迅作品的朝文译本也已被一般读者所接受。 鲁迅作品中最先被译过来的是他的白话处女作《狂人日记》,译者为刘树人,1926年刊登在《东光》杂志上。《故乡》由李陆史在1936年翻译,刊登在《朝光》杂志上。以后又收入他的诗集《青葡萄》中。《阿Q正传》、《伤逝》、《头发的故事》等也先后被翻译介绍到朝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多丽丝·莱辛在她的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男性观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都防乱公揭》的发布与观剧骂座 ,是明末复社与阉党斗争的著名事件 ,亦为《桃花扇》之主要关目。本文对侯方域与两事件之关系进行了认真考证 ,认为侯氏未参与公揭起草 ,但在发布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而观剧骂座 ,则与侯氏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作《葛毕氏奇案本事考》纠正荧屏《小白菜》流俗不根之妄谈,1992年刊于《浙江学刊》,校勘不精多误字,后又收入《甘孺史考(下)》(此稿未刊)。然其文尚有遗漏,此案之终得伸雪乃刑部右侍郎翁叔平(同和)实首先启疑,载于其《日记》(民国时张元济辑印为《翁文恭日记》)。我当时手边没有翁书参稽,只从张慕搓《松筠阁文稿》(1990年版)中间接得读《越缦堂日记》所记葛案,似未完全,后在研究中且觉越缦所记也多道路传闻之谰言。已在文中说明并驳正。  相似文献   

9.
一、释《女神》一九二一年八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的剧曲诗歌集《女神》。作者何以用“女神”作为这本诗集的命名? 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诗人当时的创作意图及其艺术创作的渊源很有关系。一九二三年,邓中夏写过一篇《贡献于新诗人之前》的短文,文章在谈  相似文献   

10.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11.
论丁玲创作内容的演化□聂国心总观丁玲创作的内容,明显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都市文明由向往而至绝望的矛盾苦闷,其代表作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二是对封建伦理、封建意识的愤激批判,其代表作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  相似文献   

12.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大都兼擅散曲.白朴即是一例.关于他的散曲的艺术成就.有些论者甚至认为高于其杂剧.例如,梁乙真指出:白朴的散曲“颇俊逸有神,而小令尤为清秀.当我们读他的剧曲时,每为他华美婉妍的辞句所感动,但一读到他的散曲,则知其中更包含着豪放、俊爽、秀美诸点,其成就却高出其剧曲之上.”(《元明散曲小史》第一章)蒋伯潜也认为“白朴的散曲较其剧曲更佳”(《词曲》第五章).这些看法或许是仅就曲词而言,有取其一点之病,但白朴散曲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戏剧史札记     
昆曲“不提防”的流行时代很早,绝对不是到了道光衰世才唱起来的。而且也不限于苏州、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各地都传唱此曲。《北饯》《回回》两折戏,实际上均出于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杂剧《十面》不属《千金记》,而是艺人据元人散曲创制的“大十面”。清军平定三藩乱后,陈圆圆确实在昆明三圣庵安度了晚年。从刘墉《现剧》诗16首,知他是一位昆曲爱好者,是观剧的行家。  相似文献   

14.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有对观剧动机的叙述,有对戏曲思想和人物的评论,也有观剧后对人生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等。观剧诗是清代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了一部分清代重要的戏曲史料,反映了清代戏曲演出的演变和风尚,是清代戏曲史、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 杨遇夫(树达)于五十年代初撰《积微翁回忆录》。书无凡例,我只知它是以原始日记为底本,再加以增删润色而成。回忆录中有一些避讳,如称某为“妄人”,未书其名字,犹《越缦堂日记》之于赵之谦。又对某些人只胪列其著作名称,而隐去姓氏。如《观古堂文钞》、《说文籀文考证》略去著者叶德辉名字即此类。再如,作者将解放前与解放后的书籍出版审读机构,统称之为“编译局”,显然是用代称。这些地方并非出于粗疏草率,读者倘能细审默察就不难踪迹作者的用心所在。这本回忆录看来似乎平板拙朴,事件没有迭宕起伏的变化,文字也缺乏雕龙成体的华采,但只要从容含玩,潜心冥会,则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读到贵刊第三期所载《郭老未发表的七律》一文,深受启发;但文章中似对郭老与金静庵唱和的经过未搞清楚。这虽然不过是个细微末节,但关系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与学者间的唱酬,有必要把它搞得确切一些。我们依据的既然是《静晤室日记》(未刊稿),如无其他资料,我看可以作如下的推测: 一、1945年3月24日晚,金静庵“撰一诗赠之”,日记未反映出几时把它送给郭老的,然而文章却说,他把26日的修改稿送给郭老。我看不对。这有郭老后来的和诗初稿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编写《中南五省图书馆馆藏稿详提要》的过程中,在广东中山图书馆发现《赴厦日记(附公文倍件)》稿本一册。时间起于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九日,记于同年十二月初六日,记录了作者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素之命与西班牙驻华公使贾思理由南京前往厦门会审西班牙商人玛甘保与闽商黄子德互诉一案时经过,是有关清末厦门会审的重要资料。《赴厦日记》作者黄洁字宣廷,沈阳人,生卒年不详,时为江苏侯补道。作者首先纪叙了魏光存对他的传见,“午帅交出八月初八日外务部来电一纸,内开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商人玛甘保因行快亏欠银两…  相似文献   

18.
杨华 《云梦学刊》2013,34(1):97-100
从《左传》谈论礼、乐(舞)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其所蕴含的“人文”本自天地、以“致中和”为美学原则的观念,并从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折射出《左传》对文章的看法。而《左传》谈论《春秋》的写法则从正面反映出其“两极共构而致中和”的文章观。《左传》讨论“和”与品诗等言论进一步佐证了其所秉持的文章观。《左传》的文章观同时也反映在其自身的行文方式上。《左传》的文章观对解读《左传》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