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性优存”的前提应该在人与自然建立的和谐生存关系中生成人的“能动性”存在。优存结构应该呈现“适者生存一美者优存一生态者优存”的逻辑链条。我们从生态优存的视阈中认识人的存在的意义,能够深层次地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合理且有效地设计人类生存发展的路向,打通人类走向未来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审美经济催育人类文明新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人类经济发展史就是由"生存型"经济不断向"优存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种涵盖体验经济和转型经济的大审美经济已经起幕.基于实用的大审美价值链的创造,正在成为新的经济运行的主动力.这种新形态的经济,其总体特征是以大审美经济为杠杆,逐步实现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同丰富,进而推动人类文明和个体人格的大转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代的剖析,论证了多元共生主体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将成为跨世纪的主体,作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交往实践观因此成为当代全球主题、全球问题和全球趋势的共同指向.面对众多经济学人探讨与争论的现代经济学应该向何处走,怎么走?本文也指出交往实践观为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新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在实践观上的革命性变革,既表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来阐释人的活动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也表现为从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生存维度来拓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深层跃迁,而且也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从而实现了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并最终完成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哲学的视野反思 ,人类文明进程中以环境问题为主线的人类困境 ,有实践方面和认识方面的根源 ;只有在比较整合各阶段文明内在的发展实践结构观基础上提出的、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的、以交往实践观为核心的新环境哲学观 ,才能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 ,并促进人类文明的生态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它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具有革命的功利主义特质。它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视为实践观的逻辑起点,把"社会进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视为实践观的根本目的,把"集体主义"视为实践观的基本原则,把"动机与效果相统一"视为实践观的道德评价标准,等等。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区别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是对后者的极大超越,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旗帜。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哲学与当代人格的关系。通过对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探讨,揭示出当代形态的哲学,依然是人们用来观天、观地、观人的世界观,阐述了当代哲学是建构与完善当代人人格的理论头脑,认为中国人只要善于应用当代哲学指导实践,就能著有成效地推进和完成一代“垦人”工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观与社会文明观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社会系统结构、社会文明结构、社会评价结构内在统一的视觉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意蕴和本质要求在于:在物质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坚持生产力尺度,建设物质文明;在精神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人的发展尺度,建设精神文明;在制度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制度尺度,建设制度文明;在生态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环境尺度,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文明结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有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倾向,即只从改造世界的客体的角度来界定文明,强调改造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成果”或“财富”,而把人的文明逐出文明结构系统。文明只有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把握其真谛,文明应分为两类即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或四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人的文明。把主体文明或人的文明作为文明结构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或类型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法治环境是指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行为和法制制度等法治因素的总和.文明法治环境由文明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行为模式体系和制度结构体系构成.创建文明法治环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中焕发公民意识,完善和宣传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开展小区文化建设,去掉不良的法律观念;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切实制约公共权力,尊重私人自治,坚持司法独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要在执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建立起科学的协调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对社区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要从深入宣传,规范管理,提高社会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16.
文明模式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象形态。人类文明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形成,但文明只要还是人类的文明,文明模式的形成就不可能离开人的存在。文明模式的形成,是人成为人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层次结构系统,同时也就形成了文明模式。文明模式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面临机遇和挑战,在不同文明模式的冲击、融合之中会形成新的内容,出现新的变革等,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人自己存在的各层次平衡到不平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是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以及与和谐校园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生活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生活社区的含义、创建文明大学生生活社区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特邀编者按:应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邀请,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女士于2007年10月25日至29日访华.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切会见了她,就双边关系中的广泛话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明工程如何帮助青少年趋利避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开放性与全球性、虚拟性与广泛性、陷慝性特征的有害影响是:有可能带来信息污染,导致青少年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混乱;染上人际淡化冷漠的网瘾症;诱发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应在如下方面帮助青少年趋利避害;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和建设的法律法规;发挥网络技术的甄别、查堵、防范作用;强化网络的科学、文化、教育、政治、道德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环境;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教育以提高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