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封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三月旅大市新金县元台公社后元台大队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戈、青铜矛和青铜短剑各一件。其中戈、矛有铭文。戈的正面铭文是:“二十一年,启封(立命)(令)(广邑隹)(广乡隹)工师钞冶者”。背面有“启封”二字。根据戈的铭文,我们将此戈定名为“启封戈”。“启封”应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属地,因避汉景帝讳而改名为开封。《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开封县,战国魏邑。〈史记·韩世家〉记,韩釐王二十一年,秦攻大梁,‘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南五十里。”启封戈是魏国之器,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了。至于它是怎样到了辽东半岛?亦有史籍可证:《史记·六国表》记:“魏安釐王五年击燕”,《史记·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大韩村墓地盗掘出土有一件郳公戈,可以证明大韩墓地当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小邾(郳)国贵族墓地,而且此墓地很可能包含有小邾(郳)国国君的墓葬。根据传世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材料,学者们尝试复原小邾(郳)国的世系,但由于材料不足征,复原的世系仍然留有不少缺憾。由于出土信息相对明确,这件新出郳公戈铭文中所见的人名“郳公克父”,对于复原小邾(郳)国世系具有一定的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3.
戈鲲化,字砚约,一字彦员,休宁县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相似文献   

4.
甲骨卜辞中的“四戈”即指四方。殷都内的居民依居住方位分为“四单”,而“伍’’是最其层的居民组织。卜辞中的“四巫”指的就是文献中的“四灵”,即“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相似文献   

5.
1958年,在江陵县岭河区泗场公社的谭家湾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有部分铜器和遗物。其中有一铜戈,可算是一件精品。铜戈的结构分援、内、胡三个部分。援长16. 5公分,有上刃、下刃。脊凸出,锋尖利稍向上昂,末宽2. 2公分,中段宽2公分。援与胡的交接转成圆角。胡长11公分。内短而齐,仅长1. 2公分。援的上刃靠近阑的地方,有半圆形穿孔一个,胡上有长方形穿孔二个。援同胡上有铭  相似文献   

6.
《文物》1961年11期刊登了馮汉驥先生写的《关于“楚公(?)戈”的真伪并略論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一文。該文除对于于省吾、姚孝遂两先生写的《“楚公(?)戈”辨伪》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外,討論了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主要探討了“蜀戈”的型式,并进而确定了它們的年代。  相似文献   

7.
张颔同志自太原寄示万荣县出土的鸟篆错金“王子(于欠)戈”照片,无论从文字之间装饰花纹,错金的艺术技巧和两刃棱厉的边沿,“援”脊明快的线条来看,处处谨严苟,是一件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精致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在铭文提供了有关吴国历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清代同光之际,位卑权微的吴可读,因弹劾权贵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残杀甘肃高台百姓与上疏两宫皇太后“尸谏”为同治帝立嗣而震惊朝野、名动天下,尤其在“清流”人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时,清流主要人物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借此纷纷以诗歌与吴可读唱和,或隐栝是非,评章时事,相勖风骨;或在吴可读死后赋诗叹悼,抒发忠君爱国情怀,摩励气节,纠弹官吏,匡正纲纪。就此际吴可读与清流诸人的诗歌酬唱作钩稽索隐,综核往来,抽绎端绪,冀可从中觑得相关大事件中的历史细节与人物活动,了解清季清流的兴盛与消亡历程;审视清流人的情感世界、思想向度、价值追求;认知清流所作所为对当时朝政民生的积极影响及为“同光中兴”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罗子国     
罗子国是商代中叶羋部落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羋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受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到湖北房县和宣城。春秋初期,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一、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可能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属于同姓、同祖。  相似文献   

10.
宕昌国     
宕昌国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宕昌羌在南北朝时所建立的一个羌国。这个羌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一百四十年之久。由于国小势弱,多不为人注意。加以其历史资料多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许多通史著作也不屑叙及,仅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略有叙述。考宕昌国的占地方位,据《魏书·宕昌国传》:”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周书》和《北史》均作“席”,误。)水以南,南北八百里”。按仇池即今甘肃省成县西北的仇池山,也即郦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古代史上,有罗甸(一作殿)国与罗氏(一作施)鬼国,二者间的名、实、时、地,有关文献歧出,正误夹杂,使人迷惘。如《贵州土司传》云:“贵州,古罗施鬼国,汉西南夷、牂牁。武陵诸傍郡。”案其语序,汉代以前早有罗施鬼国,而事实是罗施鬼国称自北宋。其于汉代又将西南夷、牂柯、武陵混列,西南夷乃地域概称,包今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云南、贵州大部;牂柯、武陵各为政区名目,牂柯郡包今贵州大部、云南部份,武陵郡主要在今湖南而包贵州东部;三者性质内容各别,岂能那样叙述?“诸傍郡”更欠通,若指三者本身,则西南夷并非郡,牂柯又非傍郡;若指三者之外,则无任何地方牵连贵州;可见其文一无是处。又如民国《贵州通志·建置沿革表》的黔西州,明代列水西宣慰司,注云“崇祯三年改贵州宣慰司置水西城”;而其《建置·城池》的黔西州,却云“原为水西城,明洪武间都督马烨筑”;两处一对,自相抵触,究竟是洪武还是崇祯?相差几百年,叫人何从?诸如此类,造成研治贵州史的严重障碍,若不一一疏通,贵州史即等于乱麻,影响本省文化建设,史学者不能辞其责。本文以水西罗氏谱系,与贵州疆域考证为据,综核各种记载,梳理罗甸国和罗氏鬼国,求其名实吻合,时地不紊,凡混误者,加以条辨,限于材料及能力,待正而已。  相似文献   

12.
扎拉嘎胡的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我区有名望的蒙古族作家。他的作品,不仅为我区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同时,也愈来愈受到全国读者的重视和欢迎。在扎拉嘎胡身上,我们看到,当少数民族真正享有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自主权力的时候,是会迸发出怎样的聪明和才智。  相似文献   

13.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今年3月1日发布命令,决定将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授予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以表彰他在加强苏中文化合作及介绍俄苏文学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年初,他还接受了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的“普希金纪念奖”。戈宝权,1913年2月15日出生于江苏东台,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精通英、法、俄、日、世界语等多种语言。青年时代便潜心于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工作,曾用葆荃、北泉等笔名发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15.
养国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它与江、黄等同为嬴姓,夏王朝以前主要在山东地区,后来逐渐向中原迁移,夏商时期主要活动在河南平顶山地区的汝水两岸,因养水、养陵而称为养氏。西周时南下淮河上游的桐柏地区建立养国,春秋前期归属于楚。养国贵族养由基在楚国为官,被封于今河南沈丘与安徽之间,称养邑。养国一直存在至春秋战国之际。考古发现的养国青铜器,不仅可以证实养国的族源、历史,同时也可以透视养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17.
18.
国王选法官     
国王宣布公开选拔法官。三个人毛遂自荐,一个是宫廷贵族,一个是陪伴国王南征北战的勇士,还有一个是普通教师。  相似文献   

19.
南海国考辨     
<正> 汉初南海国,究属虚封?抑为实封?如有其国,其国安在?其封建的历史背景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素来为史家所忽略,史乘上的记载也逸而不详,使得后人争论不休。笔者不揣肤浅,就以上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据《汉书》记载,南武侯织被封为南海王,时间是在汉高祖十二年(195B.C.)。本书颜师古注文颖以为,当时南越王赵佗据有象郡、桂林、南海三郡,“织不能得南海而王之”,唯“遥夺佗一郡”①而已,其实就是虚封。然而,细稽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有如下的材料为证:  相似文献   

20.
以孝治国和家国同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种文化模式体现在血缘关系成为家国同构的历史起点,血缘关系自然地成为政治的前提,家族的血缘凝聚力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础,继而构成官僚结构的政治框架。孝道诉求成为宗法制权力体系的逻辑基点,孝的本质特征阐释以及孝的历史渊源,孝蕴涵的社会政治诉求,孝伦理价值是与忠的政治价值贯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