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后,民族主义浪潮迅猛兴起,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族主义研究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分两大部分剖析了近代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并对不同时期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近代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对德国产生过诸多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者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德国资产阶级自从产生以来在政治上的软弱决定了它的两面性。因此,也就使近代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接纳 ,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接纳 ,经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外象到内质的发展历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中国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认识 ,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近代中国学习和接纳西方文化的历程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竞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其独立意识的鲜明特色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彰显紧密相连,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读民族主义的这一历史背景,对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解读毛泽东思想中所蕴涵的政治民族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发展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增进传播。近代中国社会遭遇列强欺凌,文化发展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我国近代社会的文化输出以陈季同等外交官的相关努力为典型,他们身在异域,心系故国,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他们特别关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与民间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倾向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号与庄严的使命感。陈季同最早向欧洲社会系统介绍中国风俗生活与民间文学,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时期称作"传疑时代",其民间文学思想理论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与梁漱溟以儒生的忧世情怀和担道意识,衍生出对民族前途和文化走向的深情关怀。随着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民族主义也相应地改变,从政治上的诉求到文化上的救赎,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他们拯救苦难中国的最终归宿。对他们的文化民族主义进行初步的比较,可以更好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危机四伏的中国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与梁漱溟以儒生的忧世情怀和担道意识,衍生出对民族前途和文化走向的深情关怀.随着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民族主义也相应地改变,从政治上的诉求到文化上的救赎,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他们拯救苦难中国的最终归宿.本文拟对他们的文化民族主义进行初步的比较,以期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危机四伏的中国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是适应文化转型的产物,它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同时,它也是推进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文化自觉的提倡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崇尚.在厘清“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立场、表现形态、思想旨趣三个方面辨识两者的异同,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社会主义文化兴起的新情况;这三种文化之间既对立冲突又融合贯通;这三大文化形态在中国社会转型和新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同的价值.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三大文化形态的不断融合和良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人文文化相比,科学文化一直受到抑制或忽视,致使科学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弱项。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到近代的洋务运动,国人主要从物质功能片面看待西方科学,致使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始终进展缓慢。直至“五四”时期,先驱者们才对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认,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仍未能实现。今天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成就,为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是大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主旨所在,从民族主义的视角解读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政治文化裂变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新时期两党政治价值观念的和合与民族情感的增进,推动两党政治文化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民族主义为纽带,以政治文化为分析路径,谋求两岸关系、两党关系的新发展,或将裨益于未来。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剧的背景中凸现出来的政治文化思潮,是介于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派和激进主义的西化派中间的文化选择,“中体西用”和“中国文化本位”之类的理论与实践是其主要形式,干预政治发展是其主要内容,维持封建政治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是其最后归宿。从总体上看,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一样,最终都成为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行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直接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状况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基本的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近代的文化矛盾主要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和文化方向的偏差。在应对近代文化矛盾中出现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文化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文化批判、主张革命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革命立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克服近代中国文化矛盾和实现中国文化革新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20.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却不断地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论,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观"。因此,在反思日本的侵略战争时,不能忽视"民族主义"这一开启日本战争机器的关键因素。与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侧面相比,文化侧面具有更为强韧的生命力,"文化民族主义"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它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弄清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才能探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