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对社会排斥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十分有助于获知政策评估及社会的发展动向。现代日本社会对社会排斥现状的研究几近呈空白状态。例如,哪些人被社会所排斥,在哪些领域存在排斥,受排斥的严重性如何,等等。为了使其成为日本政策讨论的一项内容,对社会排斥的现状进行测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以厚生劳动省资金资助项目"关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融入效果的研究"的一个子项目"关于社会生活的现状调查"为依托,对日本的社会排斥进行了指标构建及测度。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受到城市方面的排斥.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欧盟一体化进程和福利国家危机是社会排斥理论发展的主要背景.社会排斥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社会排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成员公民权利的实现.欧盟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在健康、就业、社会保护、教育和住房五个与社会政策相关的领域中存在.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达到社会融合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实施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4.
过去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围绕着艾滋病的起源、后果和防控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艾滋病的起源问题上,学者比较关注滋病的社会文化根源、传播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的易感性;在艾滋病的后果问题上,一些人探讨了艾滋病对宏观经济和家庭经济的影响,另一些人考察了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所遭受的社会歧视;在艾滋病的防控方面,学者们在进行政策倡导的同时,普遍重视艾滋痛感染者的社会支持、艾滋病防治的文化敏感性以及NGO的作用.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未来的工作应该更加关注感染者的主体性和社会适应以及高危群体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5.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权利与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文化与制度的局限,从权利与排斥的双重维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为人们认识贫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从权利的维度,贫困意味着穷人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基本福利权、特别是社会权利的被剥夺.从排斥的维度,贫困被视为边缘化或隔离化的过程,意味着穷人的社会参与权的被排斥、没有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因此,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6.
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监外执行的"罪犯".假释犯是权利状况特殊的社会群体.从调查中发现,这类特殊群体在回归社会以后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多重排斥,其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排斥尤为突出.由于社会化进程的中断,长期监禁生活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变迁的现实,并且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难以得到与普通人平等的待遇."罪犯也是人,应该享有人的尊严."正视社区矫正过程中假释犯对象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的社会排斥事实,寻求社会融合、社会宽容的积极举措,将是今后国家、政府以及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晶 《学术探索》2004,(1):29-31
作者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弱势阶层的概念做出一个界定对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掌握极少,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遭到社会排斥的脆弱群体.并在社会排斥理论框架下利用"自我"生存论、劳动过程创造论、意识形态认可论等观点来分析转型期我国弱势阶层生成的原因,得出不是由于弱势阶层的"弱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而是由于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群体"弱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9.
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者花了大力气去定义和衡量贫困。他们使用了三种解释宽泛的概念———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这些思路对于理解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贫困大有助益 ,但每种解释概念都日趋复杂 ,以致主张它们的人都觉得不必使其相互结合。无奈贫困问题跟人的整个状况相关 ,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涵盖贫困的方方面面。整合这些思路、选择适当的指标、获得更有意义的发现 ,对于贫困研究来说已至关重要。我在这篇文章里指出 ,这种整合的方法将会丰富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在评定一个人是否贫困时何为重要 ?造成一个人贫困都有哪些原因 ?  相似文献   

10.
梅丽萍 《兰州学刊》2011,(9):121-12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在官僚制组织中,要求行政人员价值中立,实际上是为了科学原则而排斥了价值。现代性的形式理性追求排斥了价值,但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价值问题的纠缠。这说明,近代以来的科学和实践都因为拥有了分析性思维方式才会受到这种矛盾状况的困扰。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中,特别是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科学研究以及人的行动不仅不能排斥价值,反而要坚持价值优先的原则。人的共生共在是这个社会中的基准价值。一旦实现了从分析性思维向相似性思维的转变,即建构起了相似性思维后,科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就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实现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是指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或不平等程度.作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排斥"理论不再囿于贫困问题的表达视域,而是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解释垄断,以其特有的概念架构和研究范式,揭示了掩盖在经济技术指标下面的不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反"社会排斥"的政策回应,政府处理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行动方案应该嵌入"社会融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袁泽民  莫瑞丽 《理论界》2013,(11):54-57
刑释人员能否回归社会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许多排斥,这些排斥呈现系统性、隐蔽性、相对性等特点.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也有微观的家庭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消除对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建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我国公共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也不在少数。因而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消除因公共政策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深入剖析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发生和再生的可能性、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预防和解决因公共政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斥"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焦点,到目前"反社会排斥"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共同话题.依循其兴起背景及概念演进,社会排斥理论在贫困、剥夺理路基础上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内涵,它与社会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使之成为了这一语境中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7.
爱滋病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而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办法能够治愈它,爱滋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了使读者对爱滋病病毒的传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下面介绍几点小常识: 一、在游泳池里如果有爱滋病患者的血液,其他游泳者是不会被感染的。这是因为爱滋病病毒离开人体生存不会超过一分钟,在水中同样如此。而且病毒在水中,彼此间距离很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能力的剥夺。社会排斥是在市场中产生,但不能在市场运行中自然解决。只有利用政府和其他非市场的力量,通过二次分配及多次分配解决不平等问题。政府必须使公共财政、公共税收、公共管理都围绕着"发展就是消灭社会排斥"的主题行为,并与企业、社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消除社会排斥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规律?在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内容中和发生作用机制的链条上,是否包含主观因素?本文试图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视角考察这些问题。我认为,社会规律不是“人活动背后”的力量,而是人活动的规律;客观性范畴和物质性范畴有别,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排斥人的能动性和观念成份;在社会规律作用机制的链条上,除物质因素外,主观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薛天山 《理论界》2007,(11):9-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的社会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建立起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