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勘比众说自成体系一一评《唐诗艺术技巧》下乃宽师长泰同志著《唐诗艺术技产彩一书很有特色.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空间所形成的大量诗骇俗品.以及历史上不同时代许许多多具有不同审美追求的研究鉴赏家的论述,重新进行了一香认真...  相似文献   

2.
在广义科举范围内,唐代以诗取士的产生早于唐诗繁盛期的到来。通过考察唐代文德政治背景下的试诗现象以及试律诗的命题用意、创作倾向、评判标准等内容,可以发现以诗取士有利于唐诗儒性内质的形成,有利于唐诗审美特质的确立。"诗"、"儒"结合,是唐代以诗取士对诗人与诗歌产生的最根本影响,也是唐音自立"文质斌斌"面貌的一大成因。  相似文献   

3.
潘慧琼 《唐都学刊》2008,24(6):30-33
王维和他的<辋川集>是后人评论王维以禅入诗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没有提到其中的作品.原因之一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和时代审美趣味相异.从整个唐代五绝的创作和评选情况来看,五绝在唐代已经在七绝的崛起中成为创作相对冷落的领域,而唐代五绝在审美趣味上更注重波动的俗世情怀,<辋川集>冷静的禅风在宋代以后才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和欣赏.这一过程正说明文学审美趣味乃是随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4.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的色彩,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猿作为唐代文人禅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在佛禅思想的浸染下具有了宗教性(禅性),体现出心灵的显化;禅境的外化和佛禅的化身等意蕴,开拓了猿意象的内蕴,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侠文化古已有之,及至唐代风气更盛,咏侠诗创作也渐入高潮,这时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诗篇甚繁,呈现了一派独特的风貌。咏侠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初盛唐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增强了唐诗的艺术魅力,扩充了唐诗的艺术容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的兴盛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中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唐诗中关于孙吴之孙策、孙权、周瑜、鲁肃、甘宁、陆逊等人的典故,研究当时之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7.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精一 《学术交流》2005,(6):143-146
科举落第,是士人在仕进之旅遇到的一种重大打击。“落第诗”记录了士人们落第时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再现了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层面。唐代落第诗集中反映了士人的情感特质:诸如无人援引的悲哀和失意不平的愤慨,思乡时表现出来的回归意识,怀亲时流露出的不能光宗耀祖、尽孝父母的愧疚以及羁旅行役的沧桑感和精神上漂泊无根的苦楚。关注落第诗中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士人和唐诗。  相似文献   

9.
皎然是唐代杰出的诗论家,他的《诗式》、《诗议》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皎然还是著名诗人,在当时就颇负盛誉,后世也得到过较高评价。皎然的诗,对于研究唐诗及诗僧这一唐代文化的特别方面,都有一定意义,唐、宋时期,诗禅相通这一问题,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理论中,都存在着,在这方面,皎然也是一个开风气的人物。关于皎然的生平,较早的有关材料有四种。一是唐元和间僧人福琳的《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见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二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载皎然小传,三是宋淡钥《嘉泰吴兴志》卷十七《译道》载皎然小传,四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载皎然小传。四者都语焉不详,有的地方还有舛误。本文拟就皎然的生平和交游作一初步的考查,希望能有助于“知人论世”,推进皎然诗和诗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诗体的文化透析──《泳史》组诗与类书编纂及蒙学的关系张晨本文为历来罕有论述的唐代《泳史》大型组诗溯源,揭示了这一诗体与蒙训教育的关系,从一个方面考察了诗体形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中又提出敦煌本《编年诗》是起嘏所作,为唐诗辑佚提供了新见。作者张晨,...  相似文献   

11.
吴怀东  张敏 《阅江学刊》2013,5(2):103-110,125
唐代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创作繁荣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五言律诗在盛唐就已出现广泛创作的盛况,并持续到晚唐,而七言律诗在中、晚唐才迎来其创作盛况。李商隐、许浑、刘沧是晚唐七律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七律诗属于天才诗人的创造,具有唯一性,而许浑的七律诗具有匠人气,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从题材与主题、意象与色彩、声律与对仗诸方面比较刘沧与许浑的七言律诗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与艺术技巧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反映了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之外一般晚唐诗人七律诗共同的创作倾向:思想平庸,感情压抑;重视表达,注重技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充分掌握七律诗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后,力图在规则之外寻求变化,在工整之外追求拗峭,在熟悉之外探索陌生和清新。这意味着唐代七律乃至唐诗发展的一个周期性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佛理与水性的相似性特征,催生出以水喻佛、彰明佛理和以水修佛、参水悟心等文化互释现象.禅家以诗的形式表达妙悟玄机,观物见性的体会时,常取水为象,利用水的动静特点开拓禅诗意境,以营造禅家的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水与佛及禅诗意境之间的关系玄妙精微.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的色彩规律(韩)许世旭一、诗与色彩诗,应该是美的。这不仅仅是闻一多为艺术追求的一种态度,也不仅仅是为唯美主义而所信奉的作风,美应是诗的风尚,即使为政治需要呐喊的诗歌,也不应当放弃审美效果。诗,为了审美,开放自己,并没有任何限制,而色彩是诗审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科学、严谨、厚重,既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精华,同时还紧密结合着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现代性。为此,作者从诗歌的审美术质、诗应具有的美的形式、新诗的精神──人格内容、对民族诗歌艺术传统的态度以及新诗的前途五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的诗学理论,肯定了他对新诗诗学的重大贡献,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他关于诗的审美本质、诗美的形式、诗的人文内容及终极旨归的探讨丰富了现代新诗理论,同时也是促成他的诗学理论成为现代诗学的丰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时期,基于此背景,雕塑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唐代雕塑作品中,仕女雕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最突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唐代工匠以高超技艺,将仕女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通过“塑其形、绘其神”形式,将仕女的生动表情、优美形态、华贵气质充分展示了出来。文章结合唐代仕女雕塑产生的背景和形象分类,探究唐代仕女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I七言绝句作为近体诗的重要一体,历来受到诗家关注,唐诗选本和诗话多有涉及.目前,唐代七绝仍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有论文约400篇、论著20余种,主要围绕诗体起源、发展演变、总体特征、代表诗人、唐诗选本等五方面对唐代七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大量域外汉籍被挖掘、新的研究方法被应用等,其研究趋势将显现为:一为在东亚古代汉文化圈的背景下对七绝研究的再审视,二为在交叉学科领域对七绝研究的再开拓,三为在理论层面对七绝研究的再推进.  相似文献   

18.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妇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况空前,后难为继,仅《全唐诗》就收诗48900余首,共900卷。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妇女生活的,包括宫廷妇女、商人妇、征人妻、劳动妇女、女道士和妓女等,为我们展示了唐代妇女的群像,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唐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20.
陈光 《日本研究》2004,(3):67-72
松尾芭蕉 (16 4 4年~ 16 94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为了摆脱流于文字游戏的俳谐 ,创立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 ,他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同时 ,在俳谐创作实践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典故。本文议论松尾芭蕉作品中唐诗典故运用形式及其意义和艺术效果 ,进而说明唐诗对芭蕉俳谐的影响。一、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唐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久远。遣唐使时代日本著名留学生阿部仲麻吕 (唐名晁衡 )留学唐朝 ,他与王维、李白、储光义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与诗歌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