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自梳女"兴起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梳,又称梳起,是指女子自行异辫而髻、宣布独身不嫁的仪式,经过这种仪式的不婚女性被称为“自梳女”。这种风俗于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该地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终生“不落夫家”婚俗的存在,是自梳女产生的历史根源;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女性特殊的经济角色,是自梳女兴起的经济背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是自梳女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主义”由形容词“多元文化的”(mu lticu ltural)演化而来,而“多元文化的”意为“属于一个由多种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的”,相对于“单一文化的”(monocu ltural)一词而存在。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的同质化的反抗,是弱势文化群体反对文化霸权的文化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多位广州地区在世自梳女的访谈表明,以往对自梳女的研究还有没有关注到自梳女身份选择与传统父权婚姻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局限。一方面,自梳女的身份选择仍是父权文化之下替代性的女人交易,这一交易从异性家庭之间变为原生家庭内部的交易,但另一方面,这一选择也同样是与父亲权力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作为策略的视觉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被很多论者视为一种"策略",这种方法是一种视觉本位主义的隐晦体现,也造成了当前针对视觉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把视觉在文化中本质化进而构建一种视觉的"文化逻辑学"还是坚持视觉文化的表征性和阐释性以求构建文化的"视觉语义学"。消解这种差异的方法在于,把视觉文化研究作为纯粹的策略,与此同时,坚决地反对把视觉文化作为策略的视觉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5.
天河区黄村隐藏着珠三角最大的"自梳女"群落,这个不到5000人的城中村内,至今仍有20名自梳女,平均年龄超过75岁,年龄最高者已过90岁。本小组以黄村街道江夏社区为例,了解当地"自梳女"的聚集原因、生活现状、精神状况以及养老问题。采用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存现状以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力争为这少数仅存的在特定历史背景存留下来的特殊群体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当前自梳女的生活现状,极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不婚族"未来的老年生活的缩影,同时笔者的研究也可以对我们未来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制度管理、人文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梳女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没有婚姻生活的特殊女性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婚姻观念.也正是在她们朦胧的自主观念、极端的贞操观念和特殊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使得这群女性选择了不要婚姻的生活.但由于自梳女群体的复杂性,故而又衍生出一些变异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的双向选择、异地发展、单向流向、“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态度、以“解释问题”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文化自觉”等等问题 ,阐析了 2 1世纪将形成新的文化轴心时代 ,将出现全球意识观照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局面 ,跨文化和跨学科文化研究将成为 2 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 ,众多思想群体将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后殖民批评为理论依据,对汤亭亭的三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整体的探讨,主要从“他者”的文化身份角度分析华裔美国人的困境,讨论其用再现历史的叙述策略颠覆东方主义话语下的华人形象;指出其以消解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为目的,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混杂文化为特色的美国华裔属性,从而完成了其从“我”的世界走向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我们”的世界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启蒙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我国“五四”文学中有显著呈示 ,这与“五四”启蒙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特色 ,而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更是提供了此类创作的典型范式。这一重要文学思潮现象 ,值得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甄建均 《江汉论坛》2006,(11):39-41
19世纪末的中国,强邻四逼、鹰攫虎视。日夜忧惧国势的康有为以非凡的胆识为危机中的中国提出了一个变革的文化方案,这即是抗衡“中体西用”的“群体变用论”。作为拉开中国百年宪政追求序幕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群体变用论”有着不可淹没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启人深思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朝鲜战争小说《瞧瞧谁是英雄》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西方作者从优越的本土文化和“社会集体想象物”着眼,将韩国女性作为异国情调来建构而形成的,她还被置于理想化的西方人物形象的对立面而加以妖魔化。这一形象不仅是东方主义“西优东劣”思维定式下的“他者”和危及西方文明的落后群体,更是西方借此贬低东方、彰显西方文明的书写。  相似文献   

12.
于海峰 《理论界》2023,(8):75-82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受宏观时代与短期促发因素以及文化多元论思想之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它顺应社会多元发展趋势,对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需求作出一定的回应。但作为认知、协调国家或社会内部各文化或族裔群体关系,以及各文化或族裔群体与国家或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及政治实践,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哲学内核未能完全回应外部质疑;其内部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相左,主张对立;其政策实践已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暴露明显的兼容性和普适性问题,引发“承认文化差异之政治”与“现代宪政主义之政治”的冲突,导致诸多国家在处理“一体与多元”“共同与差异”关系时陷入进退维谷之局面,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稳定与统一。因此,我们对其应持谨慎态度,不可武断否定,更勿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3.
郑恩  孟婷燕 《江淮论坛》2009,(5):155-160
作为新闻伦理基石的新闻自由与客观性在全球化语境下遇到了现实困境。面对隐喻策略的国家利益和基于文化沙龙主义的意识形态偏见,媒体丧失了其独立的品性,成为强势话语的牺牲品。新闻伦理仅能在“技艺”层面捍卫其尊严,这种“反抗无效”的悖论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新闻伦理面临自身禁地。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中,随“新女性主义”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社会性别概念辨析起来可有四重内涵:1.社会性别作为文化要素,用来指称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社会性别作为关系体系,强调性别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3.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是从性别的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发现、辨析和阐释的工具。4.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传统人文学科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视觉符号对语言符号的挑战已占明显优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育中,可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的策略,来回应视觉文化革命给影视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如用理性的“语言文化”转化学生的“视觉文化积累”,用“语言文化”底蕴深厚的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视觉文化,用“语言文化”的理性去反思视觉文化,运用辩证法去分析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对于处于文化实体中的个体而言具有表征、构建、唤起和指导之功能,心理健康的文化调适是通过文化的各项功能对心理健康进行调适的过程。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调适提供丰富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调适为媒介,通过唤起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指导生活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群体性”氛围与“群体性”效应。30年代文坛创作上的“公式主义”现象,与30年代文学群体普遍呈现出的“集团化”倾向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中,在一些特殊的历史年代,文学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和标语口号化曾盛行一时,这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品牌策划与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在品牌的策划中要立足于企业形象的文化策略、立足于目标国本土化的文化策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文化策略和立足于消费群体感性心理的文化策略。品牌名称翻译要注意传达品牌文化内涵,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注意文化移情,符合消费心理;迎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增添译语文化形象,给受众以美好联想。  相似文献   

19.
金民卿 《学术探索》2011,(2):106-112
全球化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在关于全球文化体系的问题上存在着“单一同质性”与“多元并存性”两种观点的对立;这种对立实际上反映了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矛盾,即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特殊主义的矛盾,普遍主义一特殊主义问题已经构成全球文化的基本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特别注意通过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坚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互动,正确处理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必须反对所谓“民族整合神话”。  相似文献   

20.
刘晓虹 《文史哲》2002,3(4):112-119
群己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价值体系都环绕着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学派基于对合群性意义的认识及对群体秩序的关注 ,更多地强调了群体原则。汉代以后 ,随着儒学被体制化 ,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的群体原则已被引向了整体主义 ,这种整体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个体对群体特别是作为群体秩序代表的专制君主的服从 ,贬斥和抹煞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整体主义的兴盛与流行 ,导致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人格依附性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被拉长 ,中国文化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