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国学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炘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谢桃坊先生采用历史与理论的方法,通过全面考察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产生、整理国故的进行、文史研究的开展和考据方法的提倡,对国学运动进行了反思.谢先生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存在的困难而狭小的学术问题;古史辨派与历史语言学派是国学运动的两大流派;四川国学是国学运动的一个缩影.这是先生关于国学的三个论断.这对我们现在审视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吏学与思辩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吏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咸炘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炘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吕思勉的史学,建筑在国学的基础之上,他的学问根底与其家乡常州的学术文化深有关联。清乾嘉史家赵翼的治学方法、常州学派的经世思想皆对吕思勉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清代末年常州的地域学风,父母师友关于学问人生的看法,更是直接地型塑了吕思勉后来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学术史上,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少见的博学多能的人物。他一生从事“国学”,同时又推崇“西学”。在“国学”与“西学”之间,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用西方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来审视“国学”,研究“国学”。他的学术道路与治词路子,为建设20世纪的新文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初,胡林安与友人在上海创设了国学研究社,该社的宗旨在于弘扬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据(国学研究社宣言》述其办社之原因,乃是由于“近数年来,研究国学者,日少一日,其原因以国学乏有统系之书警,用力多而获益少,一般学者,无党闲之岁月,以从事于国学,而国学较深者,又为旧思想所拘束,不能将国学寻出一个条理,以引起未经从事于国学者之兴昧。同人知国学有研究之价值,又知多数欲研究国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发行斯周刊,以从事于国学之研究。”这段文字中所提及的“国学”这一概念,从现在来看,其范畴之内含与外延,颇…  相似文献   

7.
四川国学院之前期存古学堂设立于1910年,学堂以保存国学为宗旨,以理学、经学、史学、词章为主课,声韵小学(文字学)亦为诸生所必修.事实上,存古成为当时四川培养国学人才的最高学府.其所聘教席皆当时国学才俊,著名者有多位,如谢无量、曾学传、吴之英等.1912年,存古学堂改四川国学院,学院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续修通志、切于实用为宗旨.吴之英为院正,刘师培为院副,楼黎然、曾学传、廖平等名师受聘.1914年,又改国学学校,廖平继任校长,新聘宋育仁任教务长.国学院前后虽仅约五年,但因师资高明,诸生多俊秀青年,却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等.  相似文献   

8.
当今谈国学不能不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要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就务必要了解章太炎、马一浮的国学观,因为章马两先生的国学观是上个世纪初学人国学观的典型。本文对马一浮国学观的探讨,重在说明:马氏不赞成章氏以经、史、子、集四部学问谈国学,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他对于其国学之定义并没有予以论证,只是陈述了他的看法——“国学”为“六艺之学”,是因为中国固有的四部学问为“六艺”(六经)所统摄。他不但认为“六艺”统摄中国一切学问,还进而强调“六艺”亦统摄“西来的一切学术”。这一强调,旨在凸显“六艺之学”的世界意义,为其“世界人类文化最后必归于六艺”之见解确立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以“通经致用”为学术宗旨,以“梯梁后学”为学术取向。他遍注群经、诸子,长期从事经史教育,培育了众多“国学”人才,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他对“国学”的传承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他“大胆置疑”、兼收并蓄、务求通博的学术风范,对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25-27日,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为庆贺国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举办了以“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在仙湖植物园内举行,与会学者40余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所。著名学者庞朴先生出席了会议。国学所原所长,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因故未能莅会,但来电表示庆贺。庞朴先生作了总结发言,他从深圳大学国学所创建之初,于1985年4月5日主办的“中西文化协调会议”谈起,认为本次会议在问题深度、研究方法、会议气氛等方面与20年前…  相似文献   

11.
姚奠中先生,1913年生于山西稷山县南阳村。曾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和无锡国专,后就学于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门研究国学。抗日战起,随抗战形势,他由江苏、安徽到四川、云南、贵州,在各高等院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一九五一年秋来山西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他是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现任  相似文献   

12.
太谷学派活跃于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其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暗流。王伯沆先生是民国年间的国学大师,他曾投拜于太谷学派二传宗主黄葆年的门下,并与诸多太谷学派传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王伯沆先生与黄葆年、刘鹗、李泰阶、锺泰、王雷夏、周育卿等太谷学派传人之间的交往史实,来展示太谷学派的传承情况,以期引起太谷学派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大儒焦循儒医兼治,他的经学著作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不但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而且尽显清代扬州学派的通学风貌;他治医主张"通儒治经之法用以治医经",他的治医理念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他的通儒风采与通儒精神。  相似文献   

14.
"国学",即"国人之学"的简称,意为中国人的学问或学术;"国学"有自己的"源"和"流",如果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兴起的活水源头,那么,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则构成了"国学"发展的三大干流;当前我们复兴"国学",有其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而要推进国学复兴,必须在"普及" 与"提高"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论饶宗颐楚辞学研究的文化还原模式梅琼林在20世纪战果丰硕、新见迭出的楚辞学领域,饶宗颐先生堪称大师。他在将近50年的漫长的学术岁月中,在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学研究的一代巨擘;他的楚辞学研究在其国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深厚的中外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学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派,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近30年来的学术积淀,为它最终培育成为一个儿童文学学派提供了可能性。从学派培育的角度看,该学科今后应该把握和处理好理论上的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团队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是近代岭南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岭南学派的学术精神,汲取朱次琦的学养,以复古为革命,创造性地改造传统儒学,成为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将岭南学术发展推向一个高峰;他下开一代学风,众多康门弟子在许多方面传承和光大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康有为为中心,包括他的老师与弟子等所构成的学术传承关系,是近代岭南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由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11日在安徽省颍上县成功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企业家齐聚一堂,以。管子与国学”为主题,交流管子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管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共同推动管子研究再上新台阶。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了63篇论文,关系到国学研究、礼法思想探讨、孝文化研究、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之为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人。他出身于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榜眼,历官宝文阁待制、江淮制置使。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思想家,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永嘉事功学派与朱熹为首的道家派,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形成鼎足之势。“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