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书法与民族音乐艺术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体现中和思想、吸收自然元素和凝聚文人情结等。书法与音乐的艺术灵魂中都倾注有浓郁的情感成分,二者在本质上都会呈现出气息、节奏、旋律和线条等方面的阴阳变化节律,且各种变化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有着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懂得书法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艺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书法,正是这种意义的书法艺术,与文字书写的实用概念不能混谈。 什么是书法,古今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作了许多不同的阐述,见仁见智、聚讼纷坛,莫衷一是。定义书法,涉及对书法美本质的认识,因为本质决定定义;同时还关联到书法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圣地兰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崇尚书法文化是绍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办兰亭书法学院对于弘扬书法文化意义深远.兰亭书法学院肩负着修复书法人文精神的重大文化使命,需要在把握书法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拓展文化视野,发掘办学功能,作出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4.
禅宗,中国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中唐以后逐渐超越其它宗派,成为佛教主流。通过与中国本土儒、道两家的不断融合逐渐渗入文化、艺术体系之中,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支柱之一。禅宗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禅宗美学思想的性质,通过对文人书法形式、风格的梳理,可以理出禅宗与书法本质上的深层次联系以及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禅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化属性是书法的本质属性。站在文化书法的视角,传统书法经典构成唯技法化,过于狭隘,不利于书法本体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文化书法又过于玄虚,技艺元素成为其软肋。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应包含笔和用笔、墨与用墨、纸与幅式、结构与字势、宇组与行气、布白与意境、文字与情感等要素。这种新的书法构成图式,有利于当代书法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书法理论界对老庄思想与书法关系的阐述,大多停留在以老庄思想诠释书法传统技法与书法创作方法上,本文则着重探讨老庄所谓“道”与书法传统精神的本质问题,以期对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成果的出现也为书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数字化时代中国书法将逐步走向泛化、大众化和纯艺术化。书法泛化、大众化能满足人们的装饰心理和趋雅心理,而书法纯艺术化将使中国书法更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炼的物化形态。中国书法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是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需要,应尽快将书法列入各级教育系列,建立中国自己的书法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中国书法承担着高擎中华民族文化旗帜,引领中国文化赢得更多话语权的重大使命。中国书法的民族异质性和普世性使其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这一使命。全球化时代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国书法将在大众化和纯艺术化方向获得重大进展。我们应当直面当下书坛繁荣背后的缺失,着力营造文化书法,通过书法教育,借助现代科技,降低书法学习与普及的难度,积极推进书法在海内外的传播。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促使书法美成为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书法具有传统性、人民性和现实性的特质。20世纪中国文化产生过强烈的现代化诉求,在某些层面曾发生过较为激进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上急于求成的"骤变"所产生的弊端逐渐显露。在陕甘宁边区,具有维系文化功能的书法,由传统渐入现代的发展模式对当下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陕甘宁边区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它并不拘囿于传统,打破了传统书法被知识精英所垄断的局面,让书法走出文人雅士的书斋,成为群众参与的一种文化形式。陕甘宁边区书法在实践中紧贴时代、记录历史,最终形成了新的传统,承载着陕甘宁边区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陕两的书法文化特征鲜明、优势突出,因而陕西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书法教育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发展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但事实上目前陕西高师书法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书法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这与陕西的书法文化大省地位不相称。有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将陕西的书法文化优势转化为高师书法教育优势对策的专题性探讨。1西书法文化的独特优势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而且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种文化优势在全国是极…  相似文献   

12.
书法是传播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有效渠道之一。对外书法短期体验式课程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外籍学员简单介绍中国书法艺术及文化,通过练习基础书法让他们体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美感。目前,对外书法短期体验式教学存在实证和理论研究少、缺乏教材、教师外语能力欠缺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习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尽可能将培训学员从对书法外在形式的学习,过渡到对书法文化内涵的理解上,达到一种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鲁迅习书早,书写时间长久,书写量巨大,且形成独特风格并影响深远,所以应被视为书法大家.鲁迅的书学之路是从越地绍兴起步的,从外部社会文化到家庭教育以及书法之乡的浸润、教育和习染,越地绍兴都可谓是从多方面影响鲁迅修习书法的生成性场域.越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多方面给予鲁迅书法以滋养.越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开放性特质对于鲁迅书法多元多向吸收产生有益影响;越文化的务实精神,坚韧顽强精神和勤奋之风对于鲁迅书法也产生积极影响;复杂深厚的越文化促成了鲁迅书法的书写内容“硬”“韧”特质与书艺“和静”“古雅”韵味组合共生这一奇特现象;以鲁迅墨迹为元素化成的牌匾、联语、中堂、条幅及碑石等,也已经成为当今越地文化特别是绍兴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书法教育,于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书法教育,于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一种精神的陶冶。唯亭实验小学自1997年以来在书法特色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固本培元,构建书法教育团队学校深化书法特色,是希望借助书法教学,使学生认识书法的基本内涵,了解书法的相关领域,并且在优美文化的浸润中,提高审美能力,产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愫。为此,学校成立了书法教育领  相似文献   

15.
李艺 《新少年》2021,(1):25-25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能、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盖州市长征小学积极营造校园书法氛围,编撰书法校本教材,形成书法教学特色,不断引领学生"读好中国文,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现代社会发展。二是,人才选拔机制的大环境排挤书法。其实,书法不是累赘,书法可以反馈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历史记忆的载体。纯净心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行,提升文化修养。我们认为,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文明传承和文化润泽的意义:书法进课堂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需要。开展书法教学使中华文化国粹—  相似文献   

17.
两个前提摆出这样一个论题,把楚辞和毛泽东书法凑在一起,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味道,或者至少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以再现生活,表现情感的艺术。书法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艺术,它以有意味,有情感的线条创造书法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其实,作为艺术,两者的本质还是相同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因此,文学与书法至少可以通过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主观精…  相似文献   

18.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具有书法对话的多元社会及文化背景,具有高等专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文化水平及高规格的学术层次,具有以抽象性理论、前沿的学术性为特征的对话内容和努力探索文化书法教育模式与合作形式、探索国际书法教育的务实倾向,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语境、多学科的交融渗透以及潜在的学术分岐和认识差异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汉字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包括艺术审美价值、语言文字教学价值、文化信息传播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借助于汉字书法教学,加强文化信息量的注入,可以激发外籍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求知欲,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种类、式样、内涵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引导他们对中国文化做更深入的研究、学习。合理运用书法教学手段,对于促进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向深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艺术赋的重要门类,汉魏六朝书法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而且阐发了书法教化功能与审美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书法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