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塔什塔文化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中期极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防御性聚落形态、墓葬及其中出土的双轮马车,对于研究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生业模式与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对辛塔什塔文化的认识却极为有限,文章梳理了近年学术界关于该文化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期全面掌握有关该文化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学术成果,推动我国北方地区聚落形态、墓地布局、马及马车的传播、冶金术的影响等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进而揭示青铜时代东西方远程文化交流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羌人自青铜时代开始广泛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西南等族群长期互动与交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羌人在主动或被动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融入周边族群,成为今日汉、藏等多个民族的祖源之一。除战争因素外,气候环境和族群自觉等因素可能是羌人迁徙的根本内在动力。对羌人等古代族群迁徙和交融史的研究,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籍作家在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掀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三驾马车"的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后期的创作在题材和文学视野上,以及作品的批判精神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李旭 《殷都学刊》2009,30(4):155-156
由著名殷商史专家王宇信研究员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继前4种<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出版之后,第五种<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双色版)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5.
家西番族群,是生活在青海湖以东湟水流域宗喀藏族的一部;自明朝后期开始定居农耕,与汉、回、蒙古、土等族群杂居,历经二三百多年的历史演进,逐渐遗失了藏语而只使用青海汉族方言,至清康熙年间基本上完成社会文化的汉化。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族群竞争、明清两朝对河湟农耕地区实行与草原牧区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宗喀藏族文化转型而成为家西番的政治原因;草原与农耕交错过渡地带农业文明、工商文明相对于草原游牧文明的优势是吸引家西番汉化的经济原因;汉藏文化的兼容性、河湟地区多族群杂居的社会现实格局是出现家西番族群的社会文化原因。1958年青海农牧区宗教民主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民族宗教政策,直接颠覆了家西番族群本已动摇的宗教文化信仰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西番族群在保持藏族身份的同时,其文化心理却越来越呈现其族性的"汉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波·少布马,作为家畜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蒙古族先民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这个时期大致为公元前第二千年中叶至第一千年后半叶。在蒙古人民居住区域,“青铜时代晚期已形成游牧经济;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普遍出土绵羊、马的遗...  相似文献   

7.
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文化发展阶段:一个是以安德罗诺沃文化为代表的中亚族群不断向东迁徙运动的阶段;一个是其后的新的族群占据帕米尔,并继续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的阶段。如果再放大一下观察的视野,新疆喀什地区的早期历史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东西南北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各地的早期文化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环境中长期共存,最终形成了今天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格局。  相似文献   

8.
周室通过姬姜联姻促成了与姜族的联盟,而作为周王姻亲的申侯,又和大骆联姻,申骆联姻、西戎皆服,通过上述族群联姻,便于周室对西北边疆的管控;此外,西周还分封同姓的密国、殷商后裔的获国等诸侯国,这些封国皆地处战略要地,成为护卫周室的重要屏障,同时,周室还迁徙潶伯、?伯等殷商军事贵族为辅助,通过分封诸侯,建立军事据点,进而确保了周室对上述地区的统治。另外,西周还通过怀柔手段安抚戎人,对于不服从者,则予以军事打压。考古发现的姚河塬遗址属于文献失载的获国遗存,获侯为殷遗民,该遗址发现有殷商文化、周文化、寺洼文化、刘家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这表明多族群共同生活于获国之内。姬姜联姻、申骆联姻推动了多族群之间的融合,而作为政治实体的封国也使得周人、商人、土著、戎人等共存并处,长期的生产生活、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加深了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促进了多族群之间的交往交融。不论是诸侯对周室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还是封国内族群的交流、联姻、互动都促进了多族群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为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殷商乙丁制是地缘共生的两个血缘族群轮流执政的政权继承方式,具体是"兄终弟及"和"舅死甥继"两种继位方式;西周时期改为单亲男系的"父死子继",乙丁制却以昭穆庙制的方式延续下来,为后世儒家造成解释上的困难.道家老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殷商,儒家孔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西周.通过从血缘继替和地缘共生角度对儒道历史渊源的考察,可以厘清儒道两家在重血缘和重地缘上的纠葛.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新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亚洲环境史无论是从海洋史还是从环境史的视角来看都是一个急待开拓的新领域.本文梳理了海洋亚洲研究的学术谱系,提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纵向看,可以分为1500年以前、15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以及独立后三个时期;从横向看,需要研究历史上海洋环境的变迁、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海洋环境与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关系史以及历史上海洋环境文化的演变等四方面内容.最后,在初步总结海洋亚洲环境史的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并不存在"英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林生 《河北学刊》2003,23(1):185-190
针对史学界认为中国史前有个"英雄时代"的说法,本文考察了英雄、英雄史观的产生过程,认为殷商时期不存在滋生英雄、英雄史观的条件;西周时虽已开始对人间英雄的歌颂,但和英雄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英雄史观实际形成于战国时,完备于秦汉时,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伴生物.并认为,理性地观察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史、文化史的研究应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封神演义》是明代的一部神魔小说 ,它是在《武王伐纣平话》基础上经过大量扩充、演绎而成的。它诠释、补充、丰富了史书对殷末这段历史的记载 ,使纣王的暴行与武王伐商事件具体化、情节化 ,为殷末史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条件 ,使三千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历史在下层百姓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与宣传  相似文献   

15.
郭宝钧自1928年第一次参加安阳殷墟科学发掘,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坚持在田野发掘第一线,毕生从事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殷商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接班人.他著书立说,弘扬民族文化,他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开 《殷都学刊》2003,(3):33-37
把“玄鸟生商”作为商族起源说是东周人的假说讹传 ,仅是一种神话传说。甲骨文中的亥的“亥”字上有鸟之形 ,也不代表商族与鸟有关系。卜辞的“商”字反映出了商人对“辛”的重视 ,是商人图腾形象升华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符号的体现。而殷墟青铜器中最为多见的饕餮纹饰显然是商人图腾崇拜的象征 ,而这种纹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龙图腾。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18.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9.
1974年4月24日16版的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所登的阿瑟"郭利克的故事和拉尔夫·布鲁姆提交的证据,说中国青铜时代有太空旅行,是想入非非的事情.其实是商代武丁时期关于一次不吉利的天象事件的记录,骨上的文字乃一标准的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20.
解读古代历史真相有赖于对当时文献的深入理解。从《盘庚》文本本身出发 ,可知盘庚时代“民”与“众”并非奴隶 ,两者与“王”构成当时自由人的三个等级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以血缘为轴铺展开的。盘庚所以迁殷 ,目的在于扼止当时重商轻农的趋势以加强血缘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