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族牧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步骤和必然选择。笔者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牧民定居生活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加强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定居点牧民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就是指牧民进入定居点后,对新的生态环境、经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政府政策、法律意识、民族传统等各方面的调适能力,其决定了牧民在定居点的持续生存能力。以往并未考虑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差异的划一定居方案往往致使部分牧民复归游牧生活。此外,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受"贫困文化"影响,其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也深刻影响着其在定居点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能力。为此,搭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差异化定居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尽管新疆牧民定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受牧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牧民定居整体水平较低,牧民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变化,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不足。新疆还有16.89万户,60%的牧民仍然处于游牧或定居后有房无地或有地无水状态。本文在对新疆牧民定居水平进行评价和回顾定居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生态移民从游牧散居到城镇定居,其文化发生了骤然变迁,从而产生了文化震荡.本文从三个维度具体描述分析了牧民文化变迁内容及其导致的文化失调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思路.  相似文献   

5.
游牧定居已成为各牧区的发展趋势。该文通过入户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对霍城县牧民集中定居与插花定居效应进行对比评价,得出集中定居和插花定居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定居的社会效应高于插花定居,插花定居生态效益高于集中定居;提出通过减轻牧民自筹资金压力,加强迁出地生态保护等措施,为霍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工程与牧民定居工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实施重点都是在自然生态条件恶劣、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有改善生态环境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的。但二者在定义、动因、措施、意义方面又有所差异。牧民定居工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生态移民的核心目标是应对生态危机引发的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移民的中心任务放在迁出地与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重视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力求摆脱生态与贫困的恶性循环,牧民定居工程侧重于使定居点成为牧区二、三产业及农畜产品集市等发展的基点,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只有深入系统地厘清它们的关系,才能更有助于两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事畜牧业生产生活的辽朝契丹人牧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绵羊、山羊)、骆驼等,其牧养牲畜的技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时牲畜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组群方式放牧和用印文标明所有权,其中组群放牧分集中放牧和散牧两种形式;另一方面是对草原实行循环放牧或区域轮牧,即有营地的定期游牧,分按季节游牧和定居放牧,其中按季节游牧有四季、两季之分,契丹皇帝"四时捺钵"是四季游牧的具体表现,五院、六院等部则是春夏与秋冬二季游牧.定居放牧是指牧人定居并建有畜圈,草场按季节轮牧.  相似文献   

10.
[摘要]四川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已近尾声,目前大多数牧民已住进定居房,定居点的公共设施有了极大改善,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等硬件支撑基本都能满足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定居后的产业发展是实现牧民“定得下,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的关键,由于牧区先天区位劣势、传统观念落后、传统产业转型慢等因素制约,牧民缺乏增收致富的渠道,增收难问题突出,这是定居点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草原牧区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型离不开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改革,围栏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更是界定牧区人地关系与相关主体关系的重要符号。人地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牧民生计层面。在草场承包经营背景下,围封牧场定居放牧成为了牧区主要的生计模式。与此同时,围栏的出现同样重新塑造着牧民彼此、牧民与集体、牧民与国家以及外来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意义上可将当前的草原牧区概括为围栏社会。围栏社会中的人地关系与主体关系的转型性特征也成为进一步推进牧区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是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新疆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在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区、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畜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规模养殖和科学养畜水平低下;牧民定居水平不高,移民回流、再度开垦。应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督检查,促进畜牧业科技公司的发展;构建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确立以游牧文化精髓为基础并充分吸收其他文化长处的本地区主导文化,促进新疆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帮助少数民族牧民实现定居是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牧民定居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和牧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动牧民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但牧民定居点建设面临建设资金困难,牧民自筹压力大,草料地不足,生产方式转变难,定居点建设缺乏民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采取综合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论在 江河源头、昆 仑山区,还是 在柴达木盆 地、青海湖 畔,昔日年年 流动漂泊的 牛毛帐篷部 落,如今变成 了稳定的小 集镇,酥油灯 换成了电灯。 青海已有5万 多户、30万藏族牧民结束了牛背春秋的生活,实现了人有房,畜有圈,草场有围栏,定居点学校、医院、兽医站配套。 青海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长期以来,全省8万多户藏族牧民,星星点点地散居在5亿亩草原的牛毛帐篷里。 因牧民没有配套定居的场所,形成了牛羊跟著草山转,牧民跟著牛羊转,小孩跟著大人转的游牧漂泊生活,严重地影响了牧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发现,牧民在定居地的经济适应状况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牧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牧民相互间的交往状况。以及对汉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具有一定影响。总之。无论怎样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畜牧业产业化,都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实现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会大大增强定居地牧民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其标志性工程有家畜品种改良、牧民定居化以及近年来的城市化、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但今天我们通过田野工作考察牧区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发现牧民既没有进入彻底的现代化生活,也没有保留传统的游牧生活,而是不断徘徊在变与不变的边缘,这样的徘徊在消耗了大量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生态资源。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反思牧区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对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牧区将来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和文化习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老文化在代际间自觉传承。随着牧民大规模定居和城镇化的发展,哈萨克族的传统养老文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的现代调适具有多重影响,对于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移民对于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地区人口来说,不仅意味着由游牧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族群文化的变迁.如何协调在这些变迁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就成为了政府和当地居民亟待解决的课题.旅游在协调这些矛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红原县为例,分析了旅游业在整个产业生态中的比较优势,阐释了它在生态移民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移民转产顺利过渡等重要作用,揭示了优先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果颇多,内容涉及政策导向、实施范围、方法及得失、文化变迁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承受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定居模式的微观建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与社区民族工作的研究、定居政策的纵向研究、政策实施情况的研究还是我们应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