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年前,据说当郭小东在《广州日报》发表《没有批评》一文时,善于发现优势的一些广东批评家如被人说穿了没着衣服的皇帝那样愤慨。其实,对《没有批评》的非学术性反应本身已经兜出批评者的家底。所幸的是这种反应在广东青年批评者中还不多见,也许这一群的声望和地位尚未形成对这种断然否定的特别敏感。我们操作批评时要求对象必须具备承受力而对批评进行的批评时却不作自我要求,这是一种十分滑稽的精神现象。支撑《没有批评》的论据都是一些泛论据,大体是:批评者跌入了人际关系的功利国,缺乏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历史自觉、没有形而上的… 相似文献
2.
在朝鲜半岛,女性创作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就记录了一些关于女性的诗作与逸事。他在朝鲜文学史上首次对女子作诗这一现象给予关注,并做了系统整理和点评。此外,徐居正还赞叹女性的气节与美德,关心她们的疾苦。通过徐居正的《东人诗话》,结合他在《东文选》里对女性诗作的选编及徐居正自身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女性文学观是矛盾对立的。尽管徐居正的女性文学观没有完全摆脱封建色彩,但仍然值得赞许,对朝鲜后世女性文学的整理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文学史上最大部分的名著名作,一般都在作家"青年后"时期完成.名著名作中,又特别集中呈现这一时期作家人生的境况、心态和精神风貌.研究这一现象并探究其美学特色,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中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家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在欣赏基础上的理性化符号传达和二度创造的过程,其特征表现在审美体验、审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批评家的审美体验贯穿于从审美感知到艺术理解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是一种多元体验,它综合了批评家对对象的全部认知和理解。批评家的审美意向性活动突出了批评对象的特征,它通过简化行为和强化行为两种方式实现了批评活动在批评主体与对象间的连接。批评家的意义表现行为体现于从意蕴领会向理性表述的转换活动中,以“事实性描绘”和“表现性描绘”的手段显示了文学批评的理性整合力和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王国维王学海历史对人的感召和馈赠,就在于让他们直立着走出山洞,在无穷的大自然中行进时,创造了文字去认识自己。文学就象艳抹乾坤的霞光,在形象地证明人的无限而繁复的主体性和被其不断丰富的大自然的奇诡壮观的客体性。王国维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7.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也是大批评家.作家的茅盾和批评家的茅盾两相比较,不但批评家的茅盾先于作家的茅盾,而且,在创作活动中止之后,茅盾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文学活动,便是文学批评.他是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现代小说批评的开拓者之一,是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流派的杰出代表.茅盾的文学批评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文艺战士和思想战士的茅盾,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在剧烈动荡、复杂曲折的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坛,不断地进击和战斗.特定的时代和文学历史进程,培植了茅盾特定的人文心理,和对于文学批评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为他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提供了舞台,也形成了他的批评的优势,还有局限.他以现 相似文献
8.
9.
诺斯罗普·弗莱是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最富盛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并与其理论形成相互呼应,唇齿相依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尝试阐释不同时期弗莱对加拿大评论的侧重,展现其对加拿大文学及文化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郭国昌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其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1)1930年8月至1932年7月在武汉、青岛等地讲授现代中国文学时期;(2)1933年8月至1936年4月主编《大公报·文艺》时期;(3)1946年10月至1948... 相似文献
11.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肇始于本世纪初 ,在二十年代声势日隆 ,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并在三十年代达到一种完全的自觉和成熟。茅盾、胡风、冯雪峰、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等人的重大理论建树大都完成于这个时期 ,极大的拓展了新文学的内涵和美学空间。尤其值得在注意的是 ,当时有不少作家都身兼了理论家的重任 ,或为作品写序、跋、题记等 ,或专注于文学批评和论争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中坚人物 ,多年来他执着于自由主义的文艺观 ,捍卫文学的独立和尊严 ,尽管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建… 相似文献
12.
13.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 ,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相似文献
14.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许多问题,都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见解,甚为精辟。在此略作评析。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对这一重要问题一直未作深入探讨,不是重复现成结论,就是作简单化的解释,以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某些不良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它,尤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一度成了热门课题。其中最有成就者要算阿尔都塞和马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从文学的来源、构成直至鉴赏、接受,无不浸润在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自阿尔都塞以下,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这是他文论的中心,也是他对后来者产生影响的根本点。阿尔都塞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浸润”与“距离”的复合关系,规定批评的任务即揭露文学本文 相似文献
16.
<正> 广东时下正掀起“报告文学热”,这热潮至少表明了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作家感应时代新风的灵敏,表明他们对开放特区特有的密集信息量进行艺术把握的一定能力.这批新的报告文学有别于以往的和内地的报告文学,表现出作家宏大的气魄和探索精神.但毋庸讳言,肯定文学报告事件传递信息的价值之后,我也担心对事件的过于切近会把文学重新纳入为政治服务(即使是为新政治服务)的老路.广东文学毫无疑问应该对改革大潮带来的新鲜事做出反映,但需要文学更多予以关注的毕竟是灵魂的微妙波澜和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其中当然有自然和社会的投影),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18.
19.
郭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1-143
美国解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的误读理论推演至文学史领域,建立了一套自律论的文学史观.为此,他提出了六种"修正比",来描述后辈诗人歪曲、误读前辈诗人的六种方式.布鲁姆这套颇为复杂的体系,是在互文性的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然而布鲁姆比结构主义者们走得更远,他以独特的误读视角扩建了或者毋宁说拆解了互文性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